從方言里,走出的中國移民史

走到哪兒,鄉音就跟你去哪兒

然后成了新的鄉音

- 風物君語 -

每天我們張嘴就在說話

一口鄉音背后

也藏著一個大秘密

小時候看《新聞聯播》片尾

主持人卸下耳麥交頭接耳

我總以為,他們在用四川話交流

后來發現我錯得離譜

方言

這個話題太大了

今天我們只想說說這三個方言的前世今生

它藏著一段中國移民史



方言,記錄了我們從哪里來,在哪里生活過,可能會有怎樣的喜好。

它不是一直都是那樣的調調,也不會永遠保持那個調調。在中國的歷史上,因為戰爭、災荒等天災人禍,人們一直在不斷的遷徙,跟著這些人遠離故土的,還有鄉音,它塑造了新的方言。

走到今天,時間已經把我們所使用的漢語篩選出了七類:官話、吳語、粵語、贛語、客家話、湘語、閩語



▲ 中國漢語方言地圖,官話,圖中占比最大的那片綠色區域。

吳語主要在江蘇南部、上海全市、浙江絕大部分、安徽南部部分地區使用。

贛語主要用于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區。

湘語主要在湖南省內大部分地區使用,廣西和貴州境內也有少量分布。

閩語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東部及西南部、臺灣、海南、浙江東南部等地。

客家語主要分布于廣東東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及西北部、廣西東南部、湖南東南部、四川及香港、臺灣等地。

粵語主要分布廣東省中西部、廣西南部、海南儋州、香港、澳門等地。

圖/《中國語言地圖集》


1

「進校,請說普通話!」

今天我們說著的「普通話」

方言來的


舊約圣經里就有這么一個故事,諾亞通過方舟逃過上帝毀天滅地的災難,人類重新繁榮。當時的人們只說一種語言,相互之間互通有無,還建造了一座能通天的巴別塔。見此情形的上帝于是擾亂了人類的口音,讓其語言不通,并將其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語言通,則人心齊。偌大的中國,如果沒有能互通有無的通行語,也不會有那么廣袤的疆域。


▲ 還記得小時候做過的《請說普通話》黑板報么? 圖/來自網絡


今天全國通行的普通話來自北方官話。它的來歷一直流傳著一個關于「差一票,粵語就當選了普通話」的民國傳說。

但事實上,今天我們說的普通話并不是通過一次投票就決定的,從民國到新中國,有三次會議最終確定了今天普通話的樣子。

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是在 1913 年國民政府開會確立的。因為當時從地理上來看,使用漢語的地區四分之三以上的人講的都說北方方言,北至黑龍江、新疆南至四川、武漢各省市之間靠著歷史演變而來的官話也能互通有無。而從人數上看,北方方言的使用人口達

8 億多,占漢語人口的七成以上。


▲ 北方方言覆蓋了全國一大半的領土,各個官話之間的除了音調及個別用詞的差異外,基本可以無障礙交流。圖/維基百科


2

「內那哈格浪漂釀」

南北相愛相殺下的吳語版圖


在中國,只要你會官話中的任意一種,在漢語地區向北、向西都不會有太大的交流障礙,唯獨向南例外。

跨過長江,每往南一點,你就會覺得那兒的人說話真難懂啊。但透過吳語的演變,你能窺見中國北人南遷的足跡。



▲ 蘇州輕軌上,用方言報站名的視頻片段


三千多年前的中國還在中原的一小片區域萌芽。這里的第一批移民來自西北周部落的貴族,吳太伯。他帶去了中原的科技,還有中原的口音。當時的江南地區尚未開發,那里的土著大多是百越人,所用之語為侗臺系統的語言。

到了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在吳地興起,為了融入中原文化,當地人開始積極學習中原雅言(放到今天就類似于普通話),來自北方口音也影響了后來的吳語。隨著楚國往長江下游擴張,楚語也參與了吳語的塑造。

再往后到了秦漢時期,中央政權在這里置郡設官駐兵,從北方中原來的移民開始在蘇州、紹興、宣城等地駐扎。于是,吳語也以這幾個城市為中心發展了起來。古代吳語區比今天的范圍要大得多,它把蘇北、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區都納入了自己的方言版圖之中。


▲ 中國漢語方言地圖 圖/《中國語言地圖集》


吳語區版圖的此消彼長伴隨著政權中心的更迭和中原文化向南的擴張。今天的吳語區領土只剩下了江蘇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

這樣的變化源于戰亂期間北人南遷,他們造成了吳語的分化。

南京、蘇州、杭州雖都處在長江以南的蘇南地區,它們同樣經歷了北方官話和吳語的博弈,但是結局終究不同。

雖然地理上南京地處蘇南,但口音卻與蘇南吳音相差很大。這樣的分化要追溯到 1700 多年前的「永嘉之亂」了。 311 年,匈奴攻陷洛陽,引發第一次難民潮,北人相繼南渡淮河。西晉滅亡后,東晉在今天的南京建都。

這對于北方的士人來說吸引力巨大。于是知識分子、名門望族紛紛南遷,也帶來了北方官話。他們同化了南京的口音,吳語退到了更南的地方。

南京再往南就是蘇州、杭州兩大吳語重鎮,但如今這里的人們仍保留了吳儂軟語的風貌。


▲ 「那少女嫣然一笑,道:‘啊唷,我是服侍公子撫琴吹笛的小丫頭,叫做阿碧。你勿要大娘子、小娘子的介客氣,叫我阿碧好哉!’」金庸在《天龍八部》寫阿朱阿碧對話時,用了些蘇州話的對白。


唐代的安史之亂(755年-763年),這是歷史上第二次北人南遷的高潮。除了南京,蘇州也是北人偏好的地方。天寶時期(742-756年)蘇州有 7.6 萬戶左右,其中北方移民占到了原來的百分之二三十。由于說吳語的原住民人占多數,所以蘇州保住了吳語。

300 多年后的靖康之亂,宋室將都城再一次南遷到杭州。跟南京命運不一樣的是,杭州守住了自己的吳語的領土。

它保留了吳語的核心,七個聲調,且其中兩個是入聲。只是今天在杭州人說話的口音里,你能找到北人的影子。比如,杭州話里有北方系統里的人稱代詞「你我他」,而在上海則是「儂我伊」;兒化音是留在杭州話里最有北方特色的口音了,碗叫「碗兒」,碟叫「碟兒」,找碴叫「尋事兒」……


3

「系啊系啊 」

粵語歌讓這個方言全國聞名


江浙再往南是閩語、客家話、贛語和粵語的天下。

伴隨著上世紀末,香港文化在大陸的風靡,粵語也成了全國認知度最高的方言之一。如今去KTV 點香港歌手的歌曲,屏幕里滾動出現的漢字歌詞上方還會出現奇奇怪怪的小字,這些字音譯著粵語發音。



▲《大話西游》里的經典粵語片段


「粵」也通「越」。百越人也是兩廣地區最早的「原住民」。今天的粵語雖仍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跟吳語一樣,今天的粵語離不開楚語和古代中原雅言的塑造。

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事件之后,中原漢人有不少拖家帶口由北南遷,到相對安定的廣東定居。到了唐宋時期,住在廣州及附近區地區的已多為漢人。


▲ 橙色區域為廣東省地區粵語的使用區域 圖/《中國語言地圖集》


不像吳語與官話那樣相愛相殺,到了唐代,粵語已經逐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語音、詞匯體系和語法結構,同時,它又與當時中原漢語共同語的語音有較為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

現代粵語還保留了大量古代漢語的特色,這也藏著古漢人生活的影子。

比如過年都要炸「煎堆」,寓意「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堆」其實是「?」,在古代它指一種餅食。此外,粵語的一些詞仍保留了它的古義?!缸摺乖诠糯鷿h語里指「跑」,而不是當代漢語里的「步行」,但粵語保留了其古義。比如,「走佬」指「逃跑」,「走鬼」指流動小販……

最為人說道的粵語「古風」應該算它的音調了。現代廣州人講粵語,仍保留了古音中的 9 調。相較于普通話里的4 調,它更豐富。不看文字,光聽發音,廣州人也能分辨出「詩」「時」「史」「市」「試」「是」六字的區別。


▲ 實際上,吳、粵雙語的使用人數并不大,據統計,吳語的使用人口約 6975 萬人,粵語的使用人口實際約 4021 萬人,而整個中國說官話的人站到了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二。


4

「因吹斯聽……」

哦,別忘了,今天的漢語里

還夾雜著不少外來詞


方言里除了藏著南北交流的痕跡,還夾雜有大西洋刮來的海風。這一點在吳語、粵語里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到。

明清時期,廣州成為了我國重要的對外港口,當時的部分廣州人也與洋人接觸,粵語里也不乏英文的身影,比如直接音譯過來的「蛋撻」(tart),或借用英語語法結構的句子「我得空聯絡你」,有學者就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受英文“contact”做及物動詞的影響,因為在普通話里,「聯絡」是不及物動詞。

而這在中國最重要的外貿口岸,上海,情況也一樣。一些英文詞匯被直接音譯成了上海話,沿用至今,有的音普通話發音跟英文差別很大,但上海話卻跟它十分接近。比如水門?。╟ement)、沙發(sofa)…


▲ 上海話厲害的意思


此外,上海還是近代新詞的「生產基地」。因為 20 世紀 30 年代,僅四馬路(今福州路)就聚集了 20 萬文人,中華書局、商務印書據等數十家報館集中在這里。文人們利用報刊書籍、電影給當時的中國人輸送這西方的新事物,同時伴生的還有一系列新詞。僅茅盾先生2000

余字的散文《上海大年夜》就用到了水門汀、剃頭店、鴨舌頭帽子、自來水龍頭等新的上海方言詞,而這也早已超越了方言的范圍。

方言不是萬年不變的,它隨著時代而改變,而中國的形成就藏在這個多樣性背后。



文丨逸驍

參考資料:

《中華遺產》2017.7

《中國語言地圖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