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很焦慮,焦慮的情緒已經影響到我的大腦和身體。讓我沒有辦法完整思考,沒有辦法安靜獨處,沒有辦法專注于當下。
更糟糕的是,我開始胃痛。剛開始,我覺著挺好的。身體上的疼痛讓我意識到了狀態的不對,也強迫我開始專注于呼吸,用正念來緩解,包容這些痛感。
但是,長期的焦慮會影響思維方式。會讓人不自覺地去逃避,去制造一個又一個的偽問題偽事項,因為回避是最安全的緩解方式之一。
回避是讓人愉悅的。逃離焦慮,用娛樂來填充時光,停止思考。
但回避更可怕,回避,只會扼殺自我。
所以,我又打算解構它。解構焦慮。
在我理解中,焦慮源于不滿。因而有兩種焦慮。
一是對當前行為的不滿。二是對當前狀態的不滿。
對行為的不滿,在于沒有做當前最該專注去做的事情。在面對一個巨大的困難的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時,人本能會去回避,去做一些更容易的事情來尋求安慰。
比如,最近研究生成績出來了。好幾個妹紙都和我說,對最后的面試很焦慮,畢竟現在面試還是有淘汰率的。問我當年的經驗。
我問,你們都為此做了什么,現在?
打游戲,看電影,過情人節,聚餐,看書。。
甚至連看書學習都沒有辦法緩解那種焦慮。因為,那不是當前最該做的事情。
把可能涉及到的面試問題,列出來。查詢資料,找個朋友,模擬面試一下。或者,對著鏡子自己演習一下。
很多時候,對未知的焦慮,源自準備的不充分。
至于我,我當年有點懵懂的開竅。我在自己考研的前一年,到人面試的現場。厚著臉皮,抓住每個面試出來的問復試題目。記在本子上。
等我自己要參加面試那一年,我帶著那個記錄復試題目的本子和自己預想中的答案,找到了我當時所在學校里,最有內涵口才和個人魅力的老師,一道道問他該怎么回答。
我參加面試的時候,不焦慮也不緊張。如果你們還有時間,可以參照這個做法。
面對焦慮,停下來,感受。然后思考當前真正緊要的事情是什么。再,行動。
從這個角度,當前,我應該專注于博士論文寫作。而不是用其他的事物來假性安慰自己。
那怎么辦呢?
生命的本質內涵是時間。而人類是掛在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我們總是在追求意義,而人生意義存在于構成人生的每一寸時間是否有意義。
每個人認定的有意義的事情是不一樣的。列出每項對你而言有意義的事情,重要的事情。把時間消耗在此之上。
認真思考一下,和別人聚餐對你有意義嘛?玩游戲對你有意義嘛?看書學習呢?哪個更有意義呢?
這里沒有對錯,只有自我。只有自我的體驗。
就我個體而言,觀照他人對我有意義。甚至我的三觀里,是認為人最深的意義是建構在他人之上的,我并不存在。我存在于他人對我的認知和需求之中。他人賦予我一個個角色,賦予我一個個的意義。又扯遠了。
那么,在找到有意義的事情清單之后呢?
付出時間,不計較結果。只關注時間。提高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比例。每一天也就越來越有意義。
那種彌漫性的焦慮感,慢慢會變成對自我,對生活有所掌控的喜悅感。
你在焦慮嘛?在自己做事的時候,照照鏡子吧。甚至,不用做事,現在就去照照鏡子,鏡子不會說謊。你,都寫在你的肉身之上。
我們不能立刻停止焦慮,但可以學會感受它,控制它。然后,偶然間某個時機,某一剎那,就有可能改變。
我相信向善的力量。我愿為慈悲之人。
回頭聊聊怎么專注地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我知道,大家不是不知道什么有意義,而是不知道如何專注。
祝大家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