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出結論: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如果周圍有很多人,千萬不要寄希望于他們能夠自覺提供幫助,要明確的向其中某個或某些人提出幫忙的要求,這樣能增加自己被救助的概率。記住關鍵詞:明確。下面是正文。
美國紐約皇后區曾發生一起影響十分惡劣的謀殺案。案件中,被害人被兇手連續追殺三次,時間長達35分鐘,在這個過程中,38位目擊者竟沒有一人報警,沒有一人上前提供幫助。案件被報導之后,輿論對目擊者的冷漠展開了激烈的抨擊,并由此引發了對城市居民“冷漠”表現的廣泛探討。我曾在哈爾濱親身經歷過一次類似事件,當時在公交站等車,站牌下躺著一位老人,那時天氣比較熱,以為他是在乘涼,沒有多想,周圍的人也都沒有關注。大概10分鐘左右,一個年輕人也發現了這位老人,并詢問周圍人是否知道關于老人的情況,然而大家都沒有回應,結果他撥打了120。如果這時候有個記者,估計我也會上第二天的頭條,被大批特批冷漠了吧。
然而,這真的是因為冷漠么?如果同樣的事件發生在我們身上,又將如何行動才能增加自己被救援的機率?
事實上,眾人“冷漠”的原因可以從心理學中得到解釋。在《影響力》中,西奧迪尼對此進行了深度總結。首先他指出,一個人得到施救的概率并不會因為周圍人數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會減小。所以在人山人海中,你并不安全。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當人數增多時,個人提供救助的責任感就會降低。當有許多人在突發情況現場的時候,每個人可能都會想“或許別人已經打過電話了,或者別人會提供幫助”,結果每個人都等著他人伸出援手,最終集體“冷漠”。第二,對于一個事件的性質,人們是不確定的。我們可以注意到這種看似冷漠的事情多發生在城市當中,而城市和鄉村的巨大差別就是“人們相互不認識”。當一個人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并不知道具體情況,而周圍的人又都是自己不認識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先觀察觀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們會從周圍人的表現來判斷事件是否緊急,當然,為了保持自己的成熟穩重(如果對這個有疑問,可以在火車站中觀察每位等車人的嚴肅表情),會盡量表現的不那么驚訝和疑惑。然而,事實是,在場的每個人都傾向于如此表現,結果大家都好像沒事兒一樣,這樣的線索告訴我們“哦,原來并沒什么鳥事兒,不要緊,不要緊”。
在上述兩個原因的推動下,“冷漠”毫不掩飾的登上了臺面。另外,除了書中提到的這兩點,我懷疑那些真正冷漠的人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因為,人群中可能真的會有那么幾個是愛看熱鬧的、冷漠的嗑瓜子群眾,結果他們就表現的無所謂,甚至很開心,這同樣會被周圍那些本來想提供幫助的人作為線索,從而對事件本身進行了誤判。此處是個人理解。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人們真正冷漠的原因并不是人性使然,而是出于對事件的不確定性和責任感的分攤。于是為了增加自己在遇到緊急事件中得到救助的概率,就要消除目擊者的這兩點障礙。首先,為了讓眾人知道當下是一個緊急事件,要明確地喊出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所處的情況十分緊急。比如“快救救我”,“我需要立刻去醫院”。但是這樣還不夠,還要提高某些人的責任感。因此要明確的對其中的一個人提出要求,比如手指著其中的一個人喊“你快打120!”,再指著其他人讓他們前來幫忙。這樣就會讓人群中的人不再是“冷漠”的圍觀者了,自己也會及時得到救護,為救援爭取寶貴的時間。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千萬不要感到尷尬,如果因為尷尬就把自己的性命或者身上的某個部件搭上,實在不值。另外,如果自己是圍觀者,可以選擇主動詢問當事人是否需要幫助,以消除自己的不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