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麥肯錫思維中很重要的一條原理叫做金字塔原理,它的核心是層次化思考、邏輯化思考、結構化思考。
什么是金字塔?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個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可以劃分成3~7個分論點,分論點又可以由3~7個論據支撐。層層拓展,這個結構由上至下呈金字塔狀。
MECE
金字塔原理有一個核心法則MECE,讀作MeSee,全稱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它指導我們如何搭建結構。
相互獨立,說的是每個分論點彼此應該沒有沖突和耦合,都屬于獨立的模塊。完全窮盡,則是所有的分論點都被提出,不會有遺漏
結構強調的是窮盡,也就是越多越好,而隨著分論點的增加,結構會更加復雜,不便于梳理和總結,所以分論點需要強調在3~7之間。
實際上我們很難真正做到窮盡,因為不了解的因素、隱藏的關鍵、信息不對稱、經驗等局限都會阻礙思維,做不到窮盡。如何找出盡可能多的分論點?這里列舉我的心得,這不是麥肯錫方法。
你首先要找到一個萬能公式。
絕大多數的商業項目、數據分析、業務討論,都可以抽象成公式:
利潤 = 銷售額 – 成本;
銷售額 = 購買人數 * 轉化率 * 客單價;
購買人數 = 地區A購買人數+地區B購買人數+……
地區A購買人數 = 地區A新用戶 + 地區A老用戶;
此類公式均為小學難度,可很多分析項目就是能用公式化的思維和套路概括。因為項目本身是由三到四個核心因素決定,只要找到核心因素,就能將其組合。
接下來舉一個具體問題:企業利潤下降了,是什么原因?我們就能用公式分解出分論點。
是銷售額下降了?還是成本上升?
如果是銷售額下降,那么是購買人數少了?是客單價下降了?還是購買轉化率降低?
以此類推,則能形成結構化的分析思路。
假設先行
MECE是思考活動的技術和藝術,首先得有一個思考作為開始。這是什么意思?因為金字塔是從上而下,需要有一個中心論點,也就是塔尖。
上文說過新人容易變無頭蒼蠅,就是缺少了一個塔尖、一個中心論點、一個下刀的地方。麥肯錫為了解決這個困擾,提出了假設先行的方法。
新人的缺點是什么?他們會以分析為樂,為分析而分析。試圖找出一切關聯、一切因素。如果我是新入行的產品經理,我會找出所有的競品作分析,想產品的突破點在哪里。如果我是新入行的活動運營,我會試圖分析所有的爆款活動,想一個完美的綜合方案。可是結果真的能好嗎?
上面的兩個例子,很大可能,最終都停留在淺顯的層次。因為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也就無法深入。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不善于批判自己的想法,缺少批判性思維。你連自己的想法都判斷不了,怎么做出決策?
什么是假設先行?就是以假設作為思考的起點。我不需要做全局的思考,而是先問出一個問題,然后思考解決它:我這款產品的特點在A功能嗎?這款產品對用戶們很有吸引力嗎?我的活動如何在朋友圈引發傳播?怎么讓用戶在活動中更爽?
在做出假設后,引導思維去挖掘分論點,然后分析。比如我希望活動傳播,我要考慮哪些人會傳播,他們是因為利益引誘還是情感觸動?傳播的過程應該什么樣,方便還是復雜?這樣的分析思維,比堪堪想一個空中樓閣的完美方案靠譜多了。
不管問題形式是如何、是否還是能不能,只要作出了假設,就能用MECE原則畫出金字塔結構。不要想著從無盡的業務和數據中找出規律,這叫大海撈針。這種根據問題作為中心論點形成的結構化思維,叫做問題樹/邏輯樹 Issue Tree。
邏輯樹又稱問題樹、演繹樹或分解樹等。麥肯錫分析問題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邏輯樹”。邏輯樹是將問題的所有子問題分層羅列,從最高層開始,并逐步向下擴展。把一個已知問題當成樹干,然后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和哪些相關問題或者子任務有關。每想到一點,就給這個問題(也就是樹干)加一個“樹枝”,并標明這個“樹枝”代表什么問題。一個大的“樹枝”上還可以有小的“樹枝”,如此類推,找出問題的所有相關聯項目。邏輯樹主要是幫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不進行重復和無關的思考。
邏輯樹能保證解決問題的過程的完整性;它能將工作細分為一些利于操作的部分;確定各部分的優先順序;明確地把責任落實到個人。
關鍵驅動因素
接下來談剪枝。MECE雖然能畫出詳盡的結構,但不意味著我們要全部分析。維基百科案例中的IssueTree,有些分論點層層展開,有些分論點就嘎然而止。很多論點我們沒有深入必要,需要對這部分論點論據舍棄,目的是找出關鍵驅動因素。
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80%的成績,歸功于20%的努力;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產的;20%的顧客可能給商家帶來80%的利潤……
既然如此,為何要分析無關緊要的因素?問題樹也遵循這一法則,20%的分析過程將決定80%的分析結果。
提出假設—MECE原則(萬能公式)—結構化分析—找出關鍵驅動因素—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