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流浚河道全部機械化了,再也不用全民行動,幾十里長的河道靠人一擔一擔地挑走。當年那個壯觀場面再也見不到了。
那個年代,農民們忙完秋收,下一個戰場就是疏浚河道工地。每年每個青壯年最起碼參加二次疏浚河道。一般鄉級一條,縣級一條。緊張的秋收剛結來,大家本來就累得夠嗆,可容不得大家休整,馬上進入更為艱苔的戰場,那就是疏浚河道的戰場。把它稱作為戰場,一點也沒夸張。
當年年輕的媽媽們也不例外,為了能按時按質完成任務,真做到了所謂的全民皆兵,她們也只能拋下孩子,進入工地。每個民工,真的象戰士上前線一樣,帶上被子,帶上工具,奔向工地。一般都住宿到當地農民家中。十幾二十個人一間,地上鋪上稻草,上面棉被一放打統鋪。當年的部隊不也是這樣住在老百姓家的嗎?
一清早軍號一吹,大家迅速起來,統一吃早飯,統一上工地,完全軍事化。工地上分別敲好木樁,每個人一格,誰高興互助就自動組合。每天一到工地就拼命地挖呀挖挑呀挑,誰也不敢落后。因為你越是挖得慢越吃虧,先挖下去的人土方肯定越往下越少。慢的人土方越往下越多。
一開始還好,裝好泥基本平地,挑一段路倒掉,再說剛開始體力也可以。可越往下越吃力,河越挖越深,泥越倒越遠,肩上的肌肉越壓越腫。快到河底時,肩上壓著比人還重的泥,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上面已經是氣喘吁吁,可還得艱難地往遠處走。很多人的腳底生泡,指甲青紫內出血,可那又能怎么樣?只能咬著牙堅持,誰都是這樣在堅持。
工地上高音啦叭在不停地吼著,在用各種方法激勵大家。在做著各種宣傳,那個大隊進度快、那個大隊進度慢、每天都讓人擔心自己落后了。每天有大隊的干部來巡邏、看進度、比質量。小隊的隊長也步步追緊,鼓勵大家快馬加鞭。紅軍長征,上有飛機追,下有大炮轟,逼著你不停地往前。工地不亞于戰場,也容不得你有喘息時間,每時每刻在不停地揮汗奔走。
幾十里長的工地上,千萬民工挑著擔,在不停地來回穿梭著,浩浩蕩蕩的民工隊伍,似一條流動的長城,無比壯觀,令人興奮。雖然腳上的泡穿了、肩上的皮破了、全身的衣服濕透了、但誰也沒有停下來。每個人都在為著同一個目標,早日按時安質完成琉浚河道工程。這可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與每個人都切切相關,也是造福于子孫后代的工程。當年的大運河不就是例子,幾百年來兩岸人民還在受用。
以前先人們能用血肉筑成新的長城,同樣是龍的傳人,現在的我們,同樣也能用血肉筑成新的長城,才無愧于中華。希望這種精神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中華民族就一定能站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