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剛剛讀了 非暴力溝通 中的一段拆書文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很多時候我們表達的意思和對方接收到的信息有可能是兩件事,這往往就是誤解的開始。我們想要表達的是A,而對方理解的可能是B,如果不請求反饋的話,往往會自以為對方收到了A,其實不然。
如何應用請求反饋,如何實現有效的溝通,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當他人的理解與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所不同時,抓住機會作適當的補充
2、作補充作解釋時,要注意方式,避免誤解,避免對方以為你在借此批評他
3、首先真誠肯定對方給予我們的反饋,承認自己可能表達不夠清楚
4、為了避免對方反感或不自在,我們在解釋時可以先解釋我們的目的--我們是為了了解我是否已經把意思說清楚了
5、在請求反饋的交流中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這一點非常重要,請求反饋是一個很好地捕捉對方需求的機會,這樣溝通效率也更高),并表達我們對他的尊重及我們的需要。
A1:
這讓我想到了在 家庭教育指導師 課程中學到的愛的表達和接收,有的時候你從自己角度發出的愛的表達,對方真的收的到嗎?那些誤解和差異來自哪里?或許你缺一個反饋,這個反饋讓你明白你是否清楚的表達了你的愛意,對方對這份愛意的理解
我有一個3歲的孩子,在隔代教養孩子的問題上,有時我會跟父母產生分歧,有一次又發生了這樣的矛盾,孩子的把衣服扔在地上了,外公說你這件衣服是不想要了吧,外公扔掉了哦。對于這種反問且激將的方法我是有意見的,我跟我爸說,如果你想讓孩子把衣服撿起來直接跟他說就行,你跟3歲的孩子說反話他是理解不了的,不如直接給他一個指令,我爸只點了一下頭,但是他那一整天都悶悶不樂。后來通過我媽我才了解到,我爸以為我是在批評他,覺得自己逗孩子玩都不行。其實我當時只想就事論事,表達3歲的孩子不能很好理解大人說反話這個問題
A2:
如果再有上述類似的事情發生,我想我可以首先肯定我父親的情緒,說:爸爸,我看到您剛才不開心是嗎?然后等待他給我反饋,并且表達出我的意思:我并沒有指責您的意思,只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他的理解能力就是這樣,并且我們所有人都喜歡正面的語言,如果你想讓孩子聽你的話,給他一個正面的指令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