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打卡第一天
閱讀《曾國藩傳》有感(一)
今天,我拜讀了張宏杰老師的《曾國藩傳》之序和第一章,感嘆一個偉大的圣人背后,都經歷了無數次的風雨。
曾國藩先生,他出身平常,智商平常,甚至被別人笑話是個笨人。
但是,他從笨人到圣人,成為大清王朝的最后領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個偶像,真正印證了一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
他的一生,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很高,他的笨拙越努力,正是我們普通人學習的榜樣。
他韌性極強,6次秀才未中,依然堅持,確實不易。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國藩考秀才的第6次不但落了榜,還被學臺“懸牌批責”,自尊心極強的他,面對如此批責,平生第一次大挫折,他開始深刻反思失敗的原因,從過去考試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沖破之前死記硬背的牢籠,打開自己的靈性,開始在文章的大局觀和整體氣勢上下認真功夫。
他終于在道光十三年(1833),經過一年苦學,在考場上改變以往急于下筆的毛病,下筆前在胸中構思好文章整體脈絡,然后淡定從容的細細打磨文章,在第7次秀才放榜那一天,他的名字果然赫然在列!沒錯,他竟然真的成了“秀才”!
他在面臨無數次被嘲笑,無數次丟臉的時候,能夠通過自我反思和總結,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后來又順利進入翰林院。
“勤能補拙”這四個字,可以說在曾國藩的身上呈現的淋漓盡致,他說:“天下之至拙,天下之至巧。”
現在看來,他之前的6次秀才落榜而遭受的痛苦和嘲笑,之前無數次的苦心備考,為第7次中秀才和后面的一路晉升,打下了很扎實的基礎。再次印證了我非常喜歡那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
作為一個笨人,曾國藩發現了下笨功夫的好處:
第一、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數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硬鉆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的確,每一個天才的背后,其實都是無數次的刻意練習,曾國藩恰恰因為自己天資不夠聰明,比別人笨,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打好的心態和能力上了基礎,才一步步達到立功,立德,立言,這“三不朽”的境界。
看完本書的序和第1章,我心里泛起了波瀾,就連曾國藩在同時代大人物中被公認為最笨的人,都能做好自我管理,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圈,突破各種困難,達到如此的高度,更何況我們生活在現代高科技時代的普通人呢?
我相信越笨拙越努力,越努力越幸運,人生沒有白走的彎路,每一步都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