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時候,我時不時會一個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去自修室,我從來都不覺得這是一個異常的狀態。但總有人會問我:你為什么一個人?我的內心是:難道你希望我變成一條狗?
我沒有被室友孤立,也沒有和同學吵架,更沒有被他人排斥。某些時刻,我和他們想做的事情不一致。例如:今晚我想去看這個社團的活動,但是我室友想去自修室。當然,如果她或者我愿意改變的意愿去遷就另外一個人,對方是快樂的,這個是另外一個問題。扯遠了。既然大家的目的不一樣,完全沒有必要必須一起去做同一件事情,分開各干各的,各得其樂。
還有另外一件事情,我進入職場后厭惡的,午飯問題。(我希望沒有任何同事看到這一段,感覺我要得罪人了。)說實話,70%的時間我是希望一個人吃飯的。因為等待沒有意義還浪費時間。通常的情況:
你去吃飯嗎?
去啊。
**也去,一起吧。她上洗手間了等一下。然后一路上說著不著邊的八卦,或者沉默著不說話。這種一起的狀態,尷尬到極致。
又或者是,今天吃什么?
面?
昨天吃了。
飯?
又是吃飯?
作為一個做事目的性很強的人,我真的好煩這種選擇強迫癥。對于吃飯這種平常事,我幾乎是不愿意花費我的腦力去思考,和我的時間去選擇。因為中午吃飯的動機就是填報肚子,而不是約會或者享受食物。當然,還有敏感的女生抱著可憐的玻璃心,為什么不等我吃飯,排斥我嗎?她需要抱團取暖。
可能大部分的女生都傾向于情感需要,需要陪伴,例如讀書時候的一起上洗手間。一個活寶寶,需要很多的陪伴,需要很多的感情認同。
我眼里的被動合群。
有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自己需要什么,所以當有一個小團體都在追逐同一個目標,他們也會跟隨,俗稱的隨波逐流。大學里超級多人考教師證、會計師從業資格證,就是這樣一種狀態。你真的打算當老師,你打算從事會計行業。回答:我不知道,但是大家都考,我也考,多一個機會。看似很努力,很勤奮,很上進有沒有?引用一句很紅的話,企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一個即將畢業的人,連方向都沒有,即沒有從能力上去分析自己的未來發展,也沒有從實際上去考慮自己的未來,然后亂試一通,覺得這樣機會更多。是失敗的機會更多。俗話說,先謀后動,動則必成。
為什么大部分人不喜歡一個人,因為一個人孤獨,一個人寂寞。
一個人,其實是與自己相處。只有深深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而陪伴不是膚淺的肉體聚集,應該是舒適的共處狀態。
一個不能接受孤獨的人。是因為他很害怕和自己相處,當他的空間只剩下他自己,他沒有感覺自己的存在感。因為只有通過他人,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他的自我的虛無的。匱乏的。
一群人就能解決你孤獨的問題,那只會變成一群人的孤獨。
人本來就生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