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關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例子:比如觀察零售商如何利用店鋪的設計,削弱你的自控力。
試著帶上觀察者的眼光,沒有偏見,保持好奇心,就像移民通過顯微鏡就觀察的科學家一樣,期待發現有趣且有用的東西。
這不并不是讓你在每次意志力薄弱的時候,有自責的機會或是讓你抱怨現代社會和其中的所有誘惑。

圖片發自簡書App

牢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認識你自己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我們為什么這么做,但愿我們還能知道在做這件事之前我們需要做些什么,這樣我們就會三思而后行。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自控系統將毫無用武之地,在做決定的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此刻需要意志力,否則大腦總會默認選擇最簡單的。
想戒煙的人需要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吸煙的沖動,也要知道哪里會讓他有這種沖動。
這書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大部分人做決定的時候就像開了自動擋,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么做決定,也沒有認真考慮這樣做的后果,最可恨的是我們有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做了決定。

只要我們的思想中存在正反兩方,好的行為,就總是允許我們做一點壞事。
人們會認為我已經這么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對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道德判斷,也不像我們想的那么有激勵作用,我們把自己對美德的追求理想化了,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最有驅動力的,那是我們在騙誰,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是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逐漸減少行為的變化性,把你今天做的每一個決定看成是對今后每一天的承諾,不要問自己,我現在想不想吃這塊糖,而是要問自己,我想不想在一年里每天下午都吃一塊糖?
或者你明知道應該做一件事情卻拖延不做時不要問自己,我是想今天做還是明天做,而是要問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擔永遠拖延下去的惡果。

*但我們想獲得放縱許可的時候,我們會尋找任何一個美德的暗示,為自己放棄抵抗做辯護
*只要我們放縱的東西和使我們覺得品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就會產生光環效應。比如說把買巧克力和做慈善綁定在一起的時候,慈善家吃巧克力,就毫無罪惡感。

關懷與多巴胺

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讓我們追求快樂,而不是讓我們快樂。
他并不介意給我們帶來點壓力,即使就會讓我們在追求快樂的時候覺得不快樂。
通過觀察自己的主要關注點,通過觀察自己最常關注的東西,一直想滿足的欲望和愿意去做的工作,甚至是折磨自己的東西,我們就能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面對失敗的時候原諒自己,面對自己的挫折時是同情自我的態度,以免罪惡感,讓你再次放棄抗爭,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更有可能成功遇見你什么時候會怎樣受到誘惑和違背承諾想象一個不讓自己放棄抗爭的具體方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