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起義,勢力的擴充就極為的順利,當他攻入應天,已是當時數得上的起義勢力。
亂世稱雄,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游戲,有可能是兩個人、三個人……。
天下群雄并起,然觀最后得天下者,亦只有一人。當時起義勢力多不勝數,朱元璋放眼天下,發現就隔壁的張士誠和陳友諒對自己最有威脅,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只是縮起腦袋當烏龜。
奈何張士誠和陳友諒合謀,意圖消滅朱元璋,也許這就是惺惺相惜,他們也覺得朱元璋不能小覷。
陳友諒當時還未掌握政權,故而最開始朱元璋是和張士城打,張士誠大張旗鼓的進攻,反而大敗而回。
無奈是朱元璋的想法,但并不代表他打不贏,只在于勝算高低,得失多少。而一旦無法避免,他就會露出鋒利的獠牙。
朱元璋的大將常遇春,是大勝張士城、陳友諒的功臣。但他有個老毛病,就是喜歡殺降俘。有一次,還放了幾個俘虜回去告訴陳友諒。這下可不得了,本就窮兇極惡的陳友諒這次已經登基稱王,手握大權,于是大舉進攻,勢要消滅朱元璋。
進退兩難之際,謀士劉基一錘定音,朱元璋巧妙設計,使得陳友諒兵敗龍灣。
雖有良將名士竟相發光發亮,但朱元璋本身,亦有帝王之才,無論是政治手段,還是軍事才能,朱元璋無一不是上上之選,可見很多事情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否則機會來了,你也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