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參加了橙子學院上海魔力橙的線下活動,活動正好請拆書幫的老師帶領大家一起拆書,活動非常有意義!
生活中,如果我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或是被別人問起你的興趣是什么?
小伙伴們會怎樣回答呢?想想看……
是不是會說:我喜歡閱讀、寫作還是旅行、攝影、又或者是跑步、瑜伽等等……
當一個小伙伴這樣回答你時,你可能還有些能記住,要是好多小伙伴都喜歡這些,都回答的同一類型呢?你還能記住嗎?想想看你能記住幾個?
其實這樣籠統的回答是非常減分的,因為看書、旅行、跑步……等這些基本都屬于感官興趣,外界的刺激決定著感官興趣的長度和強度,這是我們最動物的一面。
在古典老師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這本書里就提到如果類似這樣的回答,其實就等于承認:“我沒什么興趣”。
一 感 官 興 趣
小組討論的時候,坐在我右邊做翻譯工作的維拉和我們交流時,就提到了她曾經練過瑜伽、也學過跆拳道,瑜伽堅持練了半年,跆拳道也已經一級一級考級考到了紅帶,剛開始,她對這些很感興趣,練這些的時間不算長,但也不算短,但是后來還是放棄了,我們交流了一下,這些只能作為興趣金字塔的最底層——感官興趣。
因為這些對于維拉來說,可能當時練的時候會比較爽,但后來卻發現自己并不真正喜歡。
就是這樣,感官興趣讓我們當時感覺很好,卻又無法讓我們集中在任何一個事物上,形成能力。正如你刷完一天微博,或者大吃一頓自助餐后感覺到的那樣——并沒有留下什么印象。
所以,它還處于興趣金字塔的最底層。
感官興趣慢慢上升,在情緒參與下,就把這樣的興趣從感官推向了思維,產生了更加持久的興趣——自覺興趣。
二 自覺興趣來到了興趣金字塔的第二層——樂趣
樂趣就有了認知行為的參與。
我們能覺出一首歌好聽,如果能明白歌詞背后的故事與背景,知道歌者的經歷與自我詮釋,我們就會對歌曲產生新的興趣,這就是自覺興趣。
我們驚嘆星空的美麗(感官)后開始描繪星座,這叫天文學;
我們在吃飽飯后繼續思考人為什么吃飯,這叫哲學……
大部分科學和藝術都是自覺興趣的成果,科學、藝術、文學、體育的發明往往都是因好玩而生,不是謀生的工作,所以它們前面往往搭配Play(玩)這個詞。
回到我們的討論上來,維拉說自從有一次她去俄羅斯出差了幾個月,每天早晨迎著莫斯科的朝霞,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在整潔美麗的公園里跑步,那種感覺真的太舒服了!慢慢地堅持了幾個月,維拉愛上了這項運動,每次跑步她都會很享受這種過程,就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她說跑步會讓她上癮,也許這樣的愛好才能算作是樂趣吧!
樂趣是一種自覺的興趣,也是在興趣最底層感官興趣的基礎上加上了自我認知,比之前的興趣要高級一些,對于自己來說,也是更加投入一些。
三 隨著樂趣的漸漸深入,我們來到了興趣金字塔的頂端——志趣
志趣是人們的一種潛在興趣。
直覺興趣和自覺興趣能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興趣廣泛,而志趣的秘密不僅在于有感官和認知能力,還加入了更深一層的內在發動機——志向與價值觀。
持續投入的樂趣帶來知識和能力,而這些能力為我們帶來更多的樂趣。
知識越來越多,能務越來越強,能夠做的事情越來越多。
一個人越是強大,誘惑也就越多,那么到底哪一個樂趣能夠真正成為永不會滿足的樂趣,帶領我們穿越無常的一生?
答案是符合你志向與價值觀結合的那個。
交流中,維拉說對于她來講,可能暫時還沒有找到志趣吧!說不定是跑步?也說不定是其它的興趣?
其實就算是暫時沒有發現自己的志趣也沒關系??!可以先在興趣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再慢慢養大這個樂趣,最后在樂趣中再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志趣。
對于我自己來說,喜歡閱讀、寫作、旅行和攝影,其實才是第一層次的感官興趣。
后來通過寫作將自己的閱讀成果輸出來,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分享知識,這個活動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慢慢地我也會覺得寫作其實就是我的樂趣了。
所以我決定要把這個樂趣培養起來,對于能不能把寫作最后發展成我的一個志趣,那還不好說,但是起碼我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所以,未來我的寫作方向也會繼續堅持寫,以寫書評為主,以看各類書籍為主要輸入,不光看約的書,沒有約書評的書也要多看,然后多寫、多分享出來,這樣通過慢慢積累,說不定也能把寫作發展成一個我的第二職業呢?
所以,小伙伴們!你們找到你們的志趣了嗎?那樂趣呢?
如果沒找到,就在興趣中先找一找吧!說不定在眾多興趣中挑選出來的某個愛好,好好培養一下,也能成為你的志趣呢?
好了,最后用一句話來結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志知者。
小伙伴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