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行為背后的心理學

? ? ? 現在許多商家都會借助各種節日名義搞促銷活動,例如618、雙十一、雙十二、國慶、元旦等等,我們經常會看到商家把商品標注一個很高的價格,然后打一個大大的×,在旁邊寫個差價較高的價格,例如原價999,現價599之類的,特別典型的還有電視購物,將這種套路玩到極致,例如“某某牌床墊,原價19999,現在撥打電話下單只要9999,”,當原價與折扣價的差價越大,消費者購買的欲望就越強烈。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我們別以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營銷套路,但背后卻是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學原理,那就是“錨定效應”。它最早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所謂的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在做出判斷的時候,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即初始錨的支配,以初始錨為參照點進行調整,但由于調整不充分而使得最后判斷偏向該錨的一種判斷偏差現象。”

一、關于“錨定效應”的實驗

? ? ? 心理學家曾經做個一個有趣的實驗:一個教授讓大家猜測一瓶葡萄酒的價格,他把酒放在桌子上,然后請大家每個人拿出一張紙,將自己電話號碼的后兩位寫在紙上,例如我的電話號碼后兩位是80,那就把80寫在紙上,然后教授讓大家把猜測的葡萄酒價格的數字寫在后面,這個實驗結果發現,如果手機號碼尾號較大的人,猜測的葡萄酒價格往往是手機尾號數字較小的人的2倍,我們可以看到手機后兩位數值起了錨定的作用,雖然這個現象聽起來毫無根據,但是人們就是在不知不覺當中受到影響和誤導的。

? ? ? 另外一個實驗,實驗者和博物館共同發起一個募捐的項目,他們是這樣進行的:“第一種情況:當有人進入這個博物館的時候,實驗者會告知他因為太平洋的石油泄漏導致了環境污染,如果他今天捐贈一些錢,他們會把這些錢用于保護太平洋海域上的海鳥,第二種情況:實驗者在其中做了手腳,有些人進入這個博物館的時候,實驗者沒有直接告知要募捐的事宜,而是直接問“你愿不愿意花5美金拯救太平洋的海鳥?”這兩種形式的差別,就在于第二種情況加上了“價格”的因素,出現了錨定的因素,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種情況,募捐者平均可以拿出64美金捐款,而第二種出現“5美金”價格的時候,捐贈的平均額度就降到了20塊錢,而實驗者再次將捐贈額度提高到400塊錢的時候,也就是問“募捐者愿不愿意花400塊錢拯救太平洋的海鳥時”,平均的捐贈額度達到了140美元,雖然項目是相同的,但是通過錨定效應,卻對人們捐贈的額度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 ? ? 錨定效應也解釋了,為什么商家在大促的時候,喜歡用“限購”的套路,在一家超市里,一款罐頭正在九折促銷,有那么幾天,貨架上會掛著“每人限購12罐”的牌子,而其它幾天則寫著不限購。實驗發現,消費者在不限購時,平均會買3罐左右,而當限購時,平均會買7罐,也就是限購購買的數量是不限購的兩倍。在這里,限購12罐成為了一個錨點,人們會不考慮現實中是否真的需要這么多,而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購買了更多的罐頭。

二、為什么會有“錨定效應”

? ? ? 為什么會有錨定效應?那是因為人類自主心智對直覺的依賴,在對評估未知東西的時候,我們大腦需要一個參照物,沒有這個參照物,就不知道如何做判斷,每當有參照物出現的時候,無論這個參照物多么不靠譜,我們大腦都會覺得這個是個救命稻草,以這個為準繩,依照這個參照物進行調整,來做一個看起來相對安心的決策,但是往往因為沒有進行更多的思考,我們就會落入“錨定效應”的圈套,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栗子,例如你去商店買鞋,聰明的銷售員會一上來就給你推薦最貴的一款鞋例如3000元,你猶豫的時候,他們就會再給你推薦一款價格相對便宜,性價比高的鞋子700元,這是因為最開始3000元的錨點,讓你覺得700元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一上來先給你推薦700的鞋子,再和你說3000的鞋子,你會覺得這家鞋子太貴了,就會去其他家看看。

? ? ? 目前很多網紅奶茶店也是利用這種錨定效應原理來設置菜單,你仔細看,你會發現奶茶的菜單都是按價格降序排列的,比如你看到菜單上第一款奶茶的價格是30,然后就會覺得這家店的奶茶差不多在30塊錢左右,你會選擇一個28或27的,如果菜單價格按升序排列,你一看菜單,第一款8塊,越往下竟然還有50的,你就有可能放棄不買了。其實相類似的餐館,酒店也是這么設置菜單的,此種方法會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

三、如何反向利用“錨定效應”呢?

? ? ? 1、 先發制人,無論是談判還是采購,先使用錨定效應,給自己設立一個客觀的錨點,這樣在購買或者談判的時候,不至于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例如,在求職面試的時候,可以先說一個理想薪資,這就相當于給對方一個起始的錨點,通常他們也會根據這個錨點來調整,買東西砍價也可以用這個技巧;

? ? ? 2、 學會識別對方的錨點,這個本身就可以幫助反向思考,找到錨點數字出錯的理由,當理由越充分,就越能削弱錨定效應的影響力。

? ? ? 每天學點心理學,幫助自己更好的思考和生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