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未必酬勤,優秀員工必須學會“偷懶”!

網絡職場人寫過這么一首打油詩:

走入職場終日疲憊,從早到晚比牛還累;

工資不高還要交稅,領導批評回回稱對;

一日三餐時間不對,一時一刻不敢離位;

下班不休還要開會,忙到深夜讓人崩潰;

拋家舍業愧對長輩,囊中羞澀見人慚愧;

提升晉職每每被退,青春年華如此狼狽。

據說,這首詩曾經被很多身在職場的員工詡為寫出了自己職場的真實寫照,大贊作者為知音,有相見恨晚之感。

我們主人公小方,就職于一家擁有超過上萬名員工的上市企業,最近就遇到這樣的問題——他一天到晚特別忙碌,十分辛苦,可他總覺得自己費盡精力勤勤懇懇想去干好一個工作,卻總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

而其他同事甲乙丙,看似不怎么著調,經常偷懶,輕輕松松,卻總是能得到領導的表揚。這種現象不是一次兩次,已經到了困擾小方的地步,這已經嚴重打擊了他的工作積極性。

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呢?難道是領導不公平?難道甲乙丙都有裙帶關系?還是人家有什么秘訣?……

小方遇到的情況似乎我們每人都遇到過,就像我們上學時總有那一兩名學霸,看似邊玩邊學,成績卻總能名列前茅。而我們一天到晚忙著學習,課堂上十分刻苦,每天還熬到很晚額外復習,成績卻總是超不過他們。這究竟是為什么?難道勤奮沒有用?!

我們從小也接受這樣的教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難道勤奮不對嗎?

其實,如何區分優秀的員工與平庸的員工,職場的根本規則不在于看員工是否天天忙碌,而在于你是否能學會“偷懶”。

這里我們就教您一些職場的“偷懶經”。

學會“偷懶”的第一步——拒絕告訴自己很忙

忙者,心亡也。望文生義,太忙則心死,古人誠不欺我。

我們看上面所謂很多人的職場寫照,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忙碌勤勞著,但這種所謂的勤勞不能帶給我們任何好處,如果一味地自以為是,而不去調整改變,還會極大地消磨自己工作的積極性,會讓員工產生看不到未來,混日子的感覺。你如果老覺得自己很忙碌,日子久了,則必然會產生“心亡”的感覺。

所以,學會“偷懶”的第一步:

首先,我們要時刻潛意識提醒自己——我不是忙碌的,我也不能是忙碌的。一旦我們要產生忙碌感,必須先要去除這種感覺。

那如何做到呢?聯想董事長柳傳志曾經給員工做過一個講座,其核心觀點就是: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我們之所以覺得自己很忙碌,其中一個主觀原因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覺得自己的工作無比重要,但事實是——在普遍現代企業中,大家都是協同作戰,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其中一個零件,一個環節出了些問題,根本不會影響整個企業的大運作。

就像無論職位如何,有很多的離職者當離開這個企業時,才發現,原來離了自己,地球照樣轉。

其次,只有認識到自己沒那么重要,客觀看待自己,才是能實現更高效工作的基礎態度。你要老認為自己忙碌,而不改變調整心態,那你一定會一直忙碌下去。

一句話,說忙,您主觀上就已輸了!

學會“偷懶”的第二步——拒絕告訴別人你很忙

有沒有這種情況,當同事來尋求幫助時,我們經常習慣性回復,“我現在實在是太忙了,真抱歉沒時間處理”?其實不止員工,筆者遇到的有些位于管理層的領導,也會這樣回復下屬的請教或者幫助。

其實這么回答很有問題。

首先要知道,在心理學上,當別人向我們尋求幫助時,如果我們僅僅用“忙碌”來回復,那這里的“忙碌”=“直接拒絕”。

前面說了,現代企業是所有員工協同作戰而向前的,如我們僅用忙碌回復,傳遞給別人就等同于“我不能幫助你”的意思。而長久這種習慣的形成,還會傳遞給別人缺乏親和力,輕視他人工作、自私自利的信號。

這樣最直接的后果是當下次你需要幫助時,別人如果也推脫不幫助你,不會有絲毫違和之感,至少他也會潛意識的并不那么愿意幫助你。

但一人力短,眾人力長。在企業里,想高效地完成一項工作,學會“偷懶”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把你耗費在工作上的精力,運用巧妙的方式,去分解分配給別人。自然人性法則,你幫人,人幫你。如果你幫人的次數多,別人幫你的次數也必然會多。

所以,當別人尋求你幫助時,切忌告訴別人你很忙,因為這并不是表面你在“幫”別人,而是別人在給你“幫”他的機會,這是你積累未來支持與拓展人脈的良機,千萬別輕視,這也是為你日后能科學“偷懶”埋下的伏筆。

所以,筆者在十多年職場經驗中,通過細致觀察,有幸也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同事或管理者,他們在類似情況下,所采用的好方法是——無論自己實際工作情況如何,都一定會犧牲自己時間,主動先幫助對方,或至少會告訴對方一個時限,答復在那個時限自己肯定會幫助對方??傊?,他們從來不會用到“忙碌”二字去與人交流。

一句話,說忙,您客觀上也已經輸了。

學會“偷懶”的第三步——認識為什么會忙碌?

你為什么會忙碌?以上的兩點似乎只形而上的告訴你應該如何做,但你究竟為什么會產生那么重的忙碌感?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很顯然,你還是不會找到成為一名會“偷懶”的優秀員工的方法,對嗎?

通常我們在現代職場里,不會只面對單一的工作,那么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科學的分類,用不同的態度與方法去處理。

我們再看看自己為何會忙碌?

在現代企業管理學上把工作分成四種:重要緊急型、重要不緊急型、緊急不重要型、不重要也不緊急型。如圖分為四個象限:

那么很有意思,這里有兩份調查數據:

據《哈佛商學院》的一份數據調查顯示,按照統計,通常職場從業者認為應按如下優先原則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做四類工作,即①③②④的排列方式:

但按照國內一家咨詢公司做的一份員工離職(僅調查主動離職者)時的數據調查顯示,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己的時間精力是這么排序的,即③①④②的排列方式:

這兩種排序方式,表面看似有很大分歧,但如果我們仔細看,還是能看到其共通性。那就是這兩種排序方式最優先的前兩項,也就是較多占用我們較多時間精力的選項,始終有一個詞匯,那就是“緊急”。

那好了,現實邏輯中,只要你工作的主要耗時耗力中,有了“緊急”兩字,那么你覺得忙碌,肯定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心理學上,我們如果對一項事務產生了緊急感,一定會無論主意識或潛意識的讓自己消耗更多時間與精力去先解決它,這種行為方式在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臨界焦慮。

這也是我們為什么會產生忙碌感的最主要原因。

兩份調查之所以前兩項一致但順序有差別,也得以解釋。

那是因為大多數的企業在職者,之所以認同上面忙碌而焦慮的職場寫照,雖無法改變,但認為主要精力還是花在自認為重要的事上,而選繼續接受和忍耐;另一大部分離職者甚至覺得不僅忙碌,而且自認為主要精力做的都是不甚了了之事,自然選擇憤然離職了。

學會“偷懶”的第四步——科學分配精力工作

所以,如果我們總是產生忙碌感,一定是前面兩種分配精力的排序方式都有問題。

除去極個別情況,在現代企業中,面對不同類型工作,最科學而合理去分配精力,應采用的方式和原則如下,即②①③④的排列方式:

1、面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花費自己的主要精力與時間來安排。

第一,這類事務多為未來型事務。

因為不太緊急,所以我們才有更多的時間去應對和積累能量去處理,這類事務例如培訓與學習、未來重點工作的規劃、人脈的積累、人生大的規劃等,也例如前面提到的及時的幫助別人。

這些事一般都屬于未來型事務,我們提前做好積累與充電,才能在未來到來之際花較少的精力與時間去處理,從而有機會去“偷懶”。

第二,這類事務具有很強的轉換性。

如果對這類事務,我們不事先做些什么準備工作而輕視,它是很容易從第二象限轉化到第一象限,成為重要緊急的事務。

而當重要緊急的事務越多,我們一定會覺得自己的時間越不夠用,處處捉襟見肘,我們也自然就沒有“偷懶”的機會了。

第三,這類事務通常為方向性的事務。

職場中的原則,切記——“方向永遠大于速度”。包括職業生涯規劃以及人生規劃,其實也是如此。方向不對,走得再遠、再快,也不會到達目標,還失去了付出精力的意義。找不到目標,天道又怎能酬勤?

2、面對重要緊急的事情,原則是盡量去減少這類事情的數量。

重要緊急的事情,不是說我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去處理它,而是說我們一定要有意識減少它的存量。

否則,如果我們每天都要去處理很多這類事情,一定會讓自己陷入一種職場上常常發生的困境中,輕則通宵達旦、身心疲憊;重則首尾難顧、焦頭爛額。

3、面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原則是抽時間,花較少的精力盡快去解決它。

這也是這類事務的特點,例如開會前的會議用具準備、外出車輛的預定等,它們通常具有突發性,但又非決定事務發展核心要素的特點,這種事務也具有很多其他替代方式可解決的特點。所以只需要預留分配較少的時間與精力處理即好。

4、不重要不緊急的事務,職場原則是不去做這些事。

至少在職場中,盡量不花時間去做這些事。因為這些事,通常是與工作無關的事,例如職場八卦、私人性的上網沖浪,京東逗狗,淘寶惹貓等。

一個合格的職場人,且不說就職業操守而言,本不應工作時間從事大量私人事務或低效工作。況且這種行為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即使短時間可以蒙混過關,長久也會越來越降低自己的職場競爭力,那樣將來的結果也不是“偷懶”,而是會一懶永逸了。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職場其實無小事,根本不存在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

綜上,學會明白忙碌≠真的勤勞,而所謂的“偷懶”=真的用心,才是一個優秀且聰明的職場人應做的事。

明代大儒王陽明說過:“善為者事逸而功倍,不善為者事勞而功半?!币舱沁@個道理,優秀的人其實都是會“偷懶”的人。

這里的“偷懶”是一種高超的技能,是一種至高的境界,是一種絕妙的藝術?!巴祽小?,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種內在動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