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 (續篇 2)
我們吳老師在講種子時,用簡單的四句話講述了什么是種子及種子的特性:
性決定,時增長,未造者不遇,已造者不壞。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乃至每一個想法,都是一把種子,種在我們的意識之中。意識在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五感之上,所以我們看不到,但卻真實存在。
就像是我們常說的潛意識,不就像是我們在意識之下的土壤?很多我們自己意識不到的言行想法,就歸結于潛意識行為。那這個潛意識的土壤里有什么呢?就是種子。
因為一切都不可能無中生有,那么如果我們沒有從中往下播種過,潛意識將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換句話說,因為我們的意識會往潛意識中播種,而潛意識又會悄悄影響我們的行為,這就意味著,即使是我們的想法也會產生力量,產生后果。
所以說,身(行為)、語(語言)、意(思想)這三個門路都一定會種下種子,也就是產生影響,發揮力量,帶動結果,而形成循環。
種子是會循環的。我們種的第一粒蘋果種子,會結出一整棵蘋果樹,蘋果樹上又結出數十數百的蘋果,每個蘋果里又有好幾粒種子。當它們落下掉入土壤,外皮開始腐爛;或者被鳥兒吃掉,然后留下種子,又會長出新的蘋果樹。
但蘋果種子始終不會種出梨、種出桃、種出西瓜,它只能種出蘋果。反觀而言,你看到的每一個蘋果,都是蘋果種子種出來得到的,絕對不會是桃核、西瓜子種出來的。
我們廠里就有人問過我,怎么才能找到伴侶?這其實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問題,我們要先明白我們為什么想要找到伴侶。
伴侶,伴侶,為伴之侶,說的就是能互相陪伴的人。我們為什么需要陪伴?因為我們感到周圍的人沒法完全理解自己,所以感到孤獨。孤獨,是我們之所以需要陪伴的原因。
交淺故不能言深,古往今來人們都難得知己。我們防范著別人,不想要別人知道我們的內心,怕被人們發現自己的秘密,而自己想到的是五張紙,可只給對方看兩張,對方再如何聰慧如何猜測也只能大概知道你第三張紙上的內容,而自己卻總覺得對方不能理解自己。
于是你開始排斥別人,內心開始孤獨。越是孤獨,你就越覺得世界上難得有人能理解自己,于是逢人能說違心話就絕不說十分真話,隨之更找不到知己,又越來越孤獨,惡性循環。
這就是每一個煩惱的循環過程,也是每一份喜悅的循環過程。交雜在一起,就讓我們感覺時而煩惱時而喜悅,就難以看到真相。
那么說回來,既然我們因為孤獨而想要找到伴侶,那么如何做呢?
簡而言之,種種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陪伴才能收獲陪伴。
我們在北方種麥子南方種水稻,土壤合適,收獲就頗為豐富。那么陪伴種在哪里比較好呢?
土地和種子是相得益彰的,適合種麥子的土壤,因為麥子在成熟后所遺棄的那部分會反過來滋潤土壤,反哺大地。所以最適合種下陪伴的土壤,就是那些孤獨的,最需要陪伴的人。
找到那些孤獨的人,感受那份和自己一樣的、甚至更甚于己的孤獨,全心陪伴他們。持之以恒,播種、澆水、播種、施肥,我們就能收獲一份持之以恒的陪伴。
那么再反過來說,為什么會沒有找不到伴侶呢?就是因為缺少對他人的陪伴,只知道顧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事,只覺得全世界自己是最孤獨的,這種自我,就是一種另類的傲慢。而同樣尋求陪伴的人往往卻是格外敏感,一下就感受到了這種傲慢,言行中自我為中心,自然就不喜歡和這樣的人接觸。那么想找到伴侶,雖然看起來如登天之難,實則咎由自取,通俗點說,就是活該。
孤獨只是煩惱的其中一個例子,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跳出這數不盡的煩惱的輪回。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