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我的朋友,睡醒之后,洗了個澡,渾身輕松了許多。想到這兩天都陪朋友玩了,沒有時間看書,于是拿起了余華的《活著》,坐著床上,讀了起來。讀了一會,起來泡了杯咖啡。喝著咖啡,讀著書,這樣安安靜靜,外邊也沒有任何喧鬧聲的讀書感覺是美妙的,這讓我想起了之前的兩次讀書,感覺是一樣的。
第一次是我上初中的時候,是一個下午,我忘了我是請假回去的,還是逃了學。只記得那次我并沒生病,也沒什么事。等回到家,父母親都不在。那時爺爺剛去世,家里的正中放著爺爺的照片,笑的很慈祥,照片的前面放著一個香爐,煙霧繚繞,倒不是很濃。這些煙氣輕輕的飄在屋子里面,竟很香,也不刺鼻。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照得香霧更明顯了。因為是冬天,外面只有幾只麻雀時不時的嘰喳幾下,給這片安靜的時光填點趣味。我坐在沙發上,拿起書。書是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書的內容倒是忘得一干二凈,隱隱約約記得高爾基的外婆是一個非常慈祥的老人。我就那般安安靜靜的讀著,直到父母親回來。
第二次是在大四的時候,雖然第一次到第二次的跨度很大,倒不是說這段時間沒在讀書,書還是在讀的,只是沒有這兩次印象深刻。
那個時候我已經在實習了,我和我的室友一起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實習。我們兩每天早上在教工食堂吃完豆漿和油條,騎著自行車,迎著霧霾,趕往實習的地方。
那次印象深刻的讀書經歷,說來也很湊巧。是在一個周六,我的室友當時已回陜西去面試工作了,正好實習的學校下午要加班,于是我一個人去了。我是中午出發的,到的時候剛好一點。因為加班是不需要做班的,只等到需要的時候來,所以辦公室也沒人。我之所以那么早來,是因為當時讀的一本書快要讀完了,想著趕緊讀完。那本書叫做《世界為什么存在》,挺有意思的一本書。我拿起這本書,在辦公室里讀了起來。當時已是初冬,雖是中午,因為辦公室曬不到太陽,所以即使穿著棉衣,也能感覺到初冬時節的陰冷。我沖了杯咖啡,端著朝樓道走去。這片樓道就在我們辦公室的旁邊,正好能曬著太陽。又因為隔著玻璃,所以比起屋里,倒也暖和很多。我走到最高一層放下咖啡,隨便擦了擦樓板,就坐了下去。樓外的車輛飛馳,偶爾傳過來的一聲長嘀,也被玻璃和空氣磨平了尖刺,等傳到我耳朵時,已顯得溫柔許多。初冬的陽光也很溫柔,透過玻璃,偷偷地落在樓梯上、書上、我的肩頭、以及咖啡冒出的霧氣上。靜謐的時光隨著遲遲的翻頁聲,輕輕地流淌,只會在記憶深處留下淡淡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