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一朋友突然上吐下瀉,燒到了38度多,病情看起來有些嚴重。周末陪她去看了醫生,問診完后我問她病因,原來是吃了不干凈的東西導致病毒性感冒,接著,她抱怨地來了句:“那個醫生的態度真不好,我等了那么久,身體又難受,居然幾句話就打發我,下次不找他了?!?br>
看她生氣的樣子,我忍不住頂了一句:“那人家醫生判斷得準啊,你確實是在吃了那些快餐食物后才生病的?!八换卮?,但依然帶著不悅的神情。
沒過幾天,朋友的病就好了。那位醫生確實診斷的很準確,因為周圍吃了同樣食物的朋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樣。但那位醫生卻因為診斷得過于簡單高效,沒有讓朋友感覺到自己被充分地“關懷”,被扣上了“壞醫生”的帽子。
不可否認,溝通確實是很重要的環節,能更加增進醫患間的信任,這點,醫生們也很清楚。但就國內等級高點的醫院門診量來看,想要和每個病人都詳細溝通,安慰關懷他們,時間根本不會允許,相較之下,只能在病情較嚴重的病人身上花去多一些時間。對于一些小病,醫生在給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外,安慰患者真的是錦上添花的行為。
在我看來,對于普通疾病,醫生能將病情診斷清楚,告訴我病因,嚴不嚴重,這樣就能打消我對疾病的恐懼了。這個過程不論是花1分鐘,或者30分鐘,又有什么區別呢?我的病情不嚴重,這才是讓我最開心的事,足夠讓我對這位醫生說聲謝謝!至于醫生的安慰關懷……
一點點小病,矯情什么呀~
最近看到一篇帖子,發帖人的母親在病逝前搶救,自己聽到兩個醫生對話,說插不插管都沒救了,但還是流程化的搶救一下,同時又聽到護士在護士臺發出的笑聲,覺得刺耳無比,瞬間連殺死這幫庸醫的心都有了。
謝天謝地,幸好發帖人并未這么做,不然又有醫生要無辜犧牲。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生了病,醫生就必須治好它,不然就是庸醫;親人生病了,自己很難過,醫生也必須要感同身受,態度稍冷淡了點,就是沒有醫德。但我們卻忽略了,病危的是我們的親人,只是他們接觸的千百名病人中的一員;而且,有很多病,真的無法治愈,無關醫術。
我們總是習慣在家人生病后,急急忙忙找醫生救治,暫停手頭工作,去照顧家人。家人病好了,便覺得盡了為人子女應有的孝道,想著今后也要多多關心他們;家人的病情若無法醫治,很多人便會責怪醫生,甚至暴力傷醫。
可是,在幫助家人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我們出了多少力?比得上醫生為了救治一個人,連續手術十幾個小時,甚至連飯都吃不上,所付出的心血嗎?
家人身體狀況不好,我們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總以工作忙為借口,忽略了對家人身體的關心,在對家人健康的呵護上,有過一次實際行動嗎?
一次因為工作需要,和同事一起討論用一個詞來代表醫生的形象。最后答案很多,比如懸壺濟世,妙手仁心,救死扶傷,天使……這些詞無一例外都是崇高的贊美,也是國人對醫生這一職業的普遍認識。
我開始回想,自己對醫生的這些概念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小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叫《紀念白求恩》,從那篇課文里,我知道醫生可以為了拯救別人的性命,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03年非典,我第一次知道了白衣天使這個詞,隨著成長,各種媒體、新聞、書本都告訴我,醫生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無悔付出的奉獻精神。
醫生這個職業,承載了患者太多太多的希冀,可以說近乎完美,但醫者卻是普普通通的人啊 ,和所有人一樣,會緊張,會疲憊,需要養家糊口,也會想要詩和遠方。
為了抓緊時間給更多病人診斷,他們沒有精力對每一位病人噓寒問暖;醫生也沒有包治百病的能力,更不會為了每一個病危的患者痛哭流涕,我們期望的“好醫生“,總是常見于電視劇或者書本中,比如華佗,李時珍,孫思邈,白求恩。
只是,年代太久遠,不知道找他們看病是種什么體驗。
用醫生自己的話說,好的醫生,有時是治愈,經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但,醫院的醫生有多少能完全做到呢?
所以,對于生病后,找“好醫生”看病,我更期待能有這樣的醫生,他也許不在醫院內,也沒有耀眼的頭銜,但能告訴我如何預防疾病,碰上棘手的病情幫我鑒別,像朋友一樣在我患病時安慰,疏導我。
我們需要這樣的,良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