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感大多數時候其實并不準,就像每每發現自己猜測苦苦追求的女生的心思其實是徒勞無功。但眼睜睜地看著它變為現實,而且是一件壞事的時候,解決的辦法就只能先表現出熟悉地錯愕,接著只好苦澀地笑著接受現實了。我一直想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但驚覺無聊和迷惘早已全面侵占了自己,兒童期的自己從未想過會有這種事,但一旦成長起來,涉了一點事,頗看過幾回跳梁小丑的偶戲之后,就自然而然地預感:勢單力薄,踽踽獨行,霧色籠罩還摻入了霧霾,兇多而吉少,下下簽也。
無聊不等同于悲觀,無聊只是無聊本身。兇多吉少有時也并非壞事,至少為一潭死水的人生攪起了一點漣漪,測試自己的定力是否足夠。我測試過一次,重大的所謂人生路徑的測試,以“作”(第一聲)的形式預設了一個最糟糕的情境。這也是預感形成的另一處來源。情境關于成績,健康,社交,以及所謂人生方向,都是壞的。失望地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定力,苦熬不住。這讓我陷入一點悲傷,繼而是一點無聊。而無聊又發起沖鋒號,攻城陷地,占領有聊的領地,易主而新政,我早就皮存而質變了。失眠是很難受的事情。
無聊導致空想。死亡,自然成為我想討論的一個話題了。它每每被稱作終極話題,現在我倒覺得,它應該是人生的一個初始命題。我不明白孔老夫子兩千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發出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用意。了解死亡的機理和本質才能做好迎接死亡的準備?才有面對困厄人生的勇氣?才能讓卑微的生命能夠讓自己活的有那么一點尊嚴?
葉落歸根?有時悲哀地發現,往往根枯然后葉落。
我終于不懂我為什么要活著。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