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歲那年,高考失敗,沒能如愿考上自己心儀的院校,內心明明還有不甘,可還是向現實妥協了,去了離家幾千公里的學校。
你心想或許這就是命吧,高中的好友都如愿考上了理想的院校,留在了家鄉的省城院校,唯獨自己名落孫山。
大一那會,高中的好友們都還有保持聯系,漸漸地發現,不管是地理上的空間差距,還是心理上自我認同上的差距,這都表明曾經的好友,也只能停留在曾經。
你開始自卑了,覺得自己配不上這么優秀的朋友,你開始墮落,逃課泡網吧,抽煙喝酒。曾經自己憎恨的東西,現在都一五一十的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你越發的討厭自己,也越發的自暴自棄,甚至都忘記自己曾經也是老師眼中優秀的學生,也是長輩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2-
你開始害怕,一個人走在空曠的校園上,想起高考失敗后至今的日子,似乎自己從未主動過,當初高考失敗,沒有主動地激勵自己,更沒有狠下心來為了理想院校復讀一年;
進了大學,也沒有主動的去融入這個新環境,也沒有主動的去交朋友,自卑開始如影隨形。
大三第二學期,你似乎覺得要主動一把,內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要改變現狀,你想要改變二流院校的出身,于是,你決意要考研,還是跨學校、跨地區、跨專業的考。
寢室的那幾個哥們都覺得你也就三分鐘的熱度,在等著看一個笑話,他們還是該怎么鬧騰就怎么鬧騰。
或許,正是因為別人對你的不自信,你才越發的想要證明,一個人有多自卑,他就會有多優秀。
-3-
一個人堅持三跨考研是很不容易的事,期間你想過放棄,但不想看到被別人嘲笑的嘴臉,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你還是堅持自習室食堂寢室三點一線的復習好。
習慣一旦養成,真的就很難不再執行,偶爾睡個懶覺晚起一會,都會有強烈地負罪感,白白浪費了早起記憶的大好時光。
本以為自己這么賣命的復習,最終會如愿以償,但現實很殘酷,不會因為你的努力而有所改變,至少不會那么讓你稱心如意,因為英語沒有過投檔線,即便總分上了目標院校,考研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你沒能從中走出來的場景會再次出現,它在給你警示,宣告你必須要有所改變。
考研鎩羽而歸的你想起了那年高考失利,此時的心境依然難過,你想要大哭,想問責老天,為什么我那么拼盡全力,還是不如我所愿。
你難過了一個禮拜,也沒心情做簡歷找工作,一個人再次陷入對人生的思索當中,是該認命還是再拼一把。
考研地艱辛,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再想經歷一遍,太煎熬了,但熬過來了就云淡風輕,甚至再回望時,也會喜歡那個為了理想而拼盡全力的自己。
你并不富裕的家庭告訴你,你也就只能再拼一年,好在父母也理解,對于二戰的決定還是很支持的,畢竟這是你翻身證明自己的機會。
辦理完畢業相關手續后,你繼續留在學校,全身心地備考,告訴自己這次只需成功不許失敗。
-4-
或許是戰線拉得太長了,臨近考試還有一個多月的時候,你突然害怕起來,害怕自己萬一沒有考上怎么辦,你變得焦躁不安,你主動去調節心情,知道這是考前焦慮癥。
你特地去外旅行放松一個月,考前一個月你都沒有復習,最后以輕松的心態走進考場,沒有最初破釜沉舟的心態,反正過程都那么艱難地走過了,結果如何就隨它吧。
考完后,也沒有主動去對答案,開開心心地玩了好久,等成績出來后,得知自己高分過復試線后,內心的那種興奮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而后就準備復試,之后的一切都變得簡單了,最終如愿被目標院校錄取,考研這條征程才得以圓滿結束。
要是當初自己
-5-
人生那么漫長,考研的經歷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有,而你卻經歷了兩次,生命的變得厚重許多,有些經歷只是為了給你上一課,告訴你該有所改變了。
或許現在的你對現狀不滿,也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但你要主動地去經歷,去嘗試,最后的結果不至于會太差。
因為主動的人,其際遇一般都不會太差。
如果你看到這里,請給我點個贊吧,你的喜歡讓我離夢想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