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寫了一篇這個系列的第一篇,好像反響很差,看的人很少。但作為我系統的思考,這一篇還是不能少。
很多人都會做飯,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應該會做。拿金算珠來說,做得一手好菜系,那就是西紅柿雞蛋湯,西紅柿雞蛋面,還有西紅柿炒雞蛋這個大菜,哈~開個玩笑。
我們很多人都會做飯,但是世界上的大廚卻很少,為什么會這樣呢?做飯在我們的眼中,到底的目標是做熟還是當大廚?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也是一個興趣和關注點的問題。
按照生涯規劃的理論,我們只有感興趣的,并且能得到回報的愛好和關注,才能逐漸的成為這個領域一定范圍內的專家。兩者的根本不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愿景不同
愿景是引導一個人是否專注于一個方面的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尤其對成人是如此。
大部分人做飯僅僅是為了吃飽,那我們就不會足夠的用心,不會做過多鉆研,當然前提也是對這方面不感興趣。
有人會說我天天上班忙死了,哪有心情做飯呀,你如果有一個想當偉大廚師的夢想和愿景,我相信你會把做飯當成了自己的工作。這就不存在工作忙死了沒有時間做飯的問題了,做飯就是你的工作。
2.專業性的訓練方法不同
一心想成為好廚師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選擇了這行,然后肯定是去投入時間和精力。按照相應的教程,進行專業性的訓練。從那些廚師培訓學校的教程來看,僅僅一個切菜,都會有很多很多的刀法,同一種食材不同的做法,也會有不同的刀法。
我們平常的做飯,能切碎就可以了,不會說針對一個什么刀法,針對性的訓練多長的時間,對不對?這就是專業和業余的區別。
3.回饋機制不同
我們在家做飯,一般是沒有辦法計算我們的回報的,大部分就是家庭責任,家庭義務。父母或愛人做了一桌子的好飯,假如有一天味道很好,我們也僅僅是夸獎一句而已,把這份愛心換成對做飯主體其他方面的回報,很少有持續顯性的回饋。
那些大廚就不一樣了,不但周圍的幫廚一臉的尊敬,就是老板也禮讓三分的,當然,工資和獎金也不會少。持續顯性的回饋更容易讓人保持不斷提高動力和信念。
這種回饋機制很重要,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的長足發展,就像孩子學鋼琴或者其他的興趣愛好一樣,如果沒有一種顯性的持續的回饋機制,相信很多人都會堅持不下去的,更別說成為專家級的人才了。
另外一個證明這個回饋機制有效的例子是——年輕的小夫妻,一般家庭做飯都會草草的應付了事,不會太多的鉆研。但是一旦有了寶寶以后,爸爸或媽媽就會鉆研很多的寶寶食譜,然后做飯的味道和品質也慢慢的提高很多,這個就是因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對父母的回饋,讓我們更加用心地去做這個事情,用心做這個事情了,相應的,我們的水平和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從做飯這個例子來看,目標、方法和回饋不同,我們最終的結果就不同。因此我們生涯規劃,大可以從這個三個方面去進行思考和行動。
對自己獨特的人生,你做過這方面的思考嗎?你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的,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