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最近一直在復習計網基礎,為了加深自己的理解,所以決定通過寫博客的形式來進行總結。而文章的內容不會寫得非常詳細,主要是針對一些比較常見的協議,希望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來了解計算機網絡每一層的工作原理,從而讓大家對計算機網絡有一個整體的認知。
計算機網絡系列
- 計算機網絡篇——概述
- 計算機網絡篇——鏈路層
- 計算機網絡篇——網絡層
- 計算機網絡篇——傳輸層
- 計算機網絡篇——應用層
這篇文章不打算講具體的協議,而是對整個計算機網絡進行概述。
計算機網絡出現的背景
起初,計算機是以單機模式被廣泛使用。然而隨著計算機的不斷發展,人們已不再限于單機模式,而是將一個個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計算機網絡。連接多臺計算機可以實現信息共享,同時還能在兩臺物理位置較遠的機器之間即時傳遞信息。
因此,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刻不容緩,想要在各個不同的地方的計算機能夠通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就需要我們來定制統一的協議,這樣才能在彼此通信中能夠互相“理解”。就好像世界上把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一樣,方便了我們的溝通。
OSI七層模型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ISO指定了一個國際標準OSI,對通信系統進行標準化。OSI七層模型就由此產生。
為什么要分層呢?
主要是計算機網絡的指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協議分層就像是計算機軟件中的模塊化開發,可以將每個分層獨立使用,即使系統中某些分層發生變化,也不會波及整個系統,由此就可以構建一個擴展性和靈活性都比較強的系統。此外,通過分層還能細分通信功能,更易于單獨實現每個分層的協議,并界定各個分層的具體責任和義務。
用計算機領域最通俗的一句話來說,沒有什么計算機問題是不能通過一個中間層解決的。而OSI的標準是七層。
各層的功能
具體每一層的功能我就不詳細說明了,后續的系列文章我會按照每一層來詳細講解。
TCP/IP協議
雖然有了OSI七層模型,但是由于它主要還是用于理論研究,在市場上的實用價值并不高,反而后面產生的TCP/IP協議占領了市場,現在我們使用的計算機網絡,幾乎都是TCP/IP協議。
TCP/IP協議將OSI模型進行了整合,整個TCP/IP協議的工作流程大概如下圖所示:
如上所示,當發送數據的時候,每一層對數據進行該層的相應處理,然后轉交給下一層,直到物理層進行數據傳輸,然后接收方接收數據的時候從下往上對每一層進行數據處理,這樣就能獲取發送方的原始內容。
整個計算機網絡模型大概就介紹這么多,后續我講根據TCP/IP協議對每一層進行詳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