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照著鏡子,看著對面這個眼袋下垂,溝壑蜿蜒,木偶肌明顯的男人,驚覺人們常常說的中年危機已經開始,雖然這只不過是我面臨的各種人生危機之一。
據說心理學家埃里克.奇瑞克森提出了人生各個階段有八種危機: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 ? ? 出生 至 1歲
2、自主性對羞怯懷疑 ? ? ? 1歲? 至 6歲
3、主動性對內疚 ? ? ? ? ? ? ?6歲? 至 10歲
4、勤奮對自卑 ? ? ? ? ? ? ? ? 10歲 至 14歲
5、認同對角色混亂 ? ? ? ? ?青春期:14歲 至 20歲
6、親密對孤獨 ? ? ? ? ? ? ? ? 成人早期:20歲 至 40歲(如果很好的解決,結果會產生愛的能力。)
7、創造性對呆滯 ? ? ? ? ? ? 成人中期:40歲? 至65歲(中年危機階段,如果很好的解決,結果會產生關心的能力)
8、自我完善對失意 ? ? ? ? ?成人晚期:65歲以后(人生最后階段,陷于自我完善的失意絕望,如果成功的解決,將導致智慧。)
? ? ?艾里克森認為,本質上,人格是發展的。人生類似階梯,每一步都為新的成長提供可能性。心理發展是被“危機”所驅動的,基本的內在沖突永遠不能完全解決,并在下一段的生命中繼續再現。“一個新的生命任務標示一種危機,她的結果是成功地完成,或是集聚將來的危機以對一生構成損害.......每一次危機都為下一次危機作準備,正如此一步向彼一步;每一次危機都為成人人格再立一塊基石;”
? ? ?當我們開始人生歷程時,發展會逐漸復雜。在每個階段的轉折時期,一個人懸浮于過去和未來之間,當后一階段的危機激化時,前一危機可能出現。盡管前一危機曾經解決,但后來的重壓能使它突然重現。過去的許多經歷,構建著未來的基礎,也伴隨著心靈痛苦被忽視,八個階段會貫穿于人的一生。
? ? ? 轉折時期是危機時期,也是一個機會階段。我們在成人期需要發展性的轉折,部分是因為生命的結構,不允許自身忽視任何一個階段的生活,在構筑一生結構時,我們做了選擇和忽略,但是每個生命階段總是重視自身,而忽視或小看其它階段。中年期,被忽視的階段急切地尋找自身的表達。我們會聽到以前被忽略的聲音,一種愛的喪失或失落,或擱置,現在又是我們的了。
? ? ? ?我們覺知到中年危機,陷入焦慮和迷惘、痛苦,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正常”。說明心靈正處在低階向高階的成長過程中,痛苦來自于,自己要承認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放棄過去的自我,放棄永遠優秀的欲望帶來的長期的消沉和抑郁,這是一種成長的先兆。我經常不理解自己的情緒為什么會如此低落?總把抑郁的狀態歸咎于他人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在意識層面上,自己不知道 【適應了過去階段的自我】需要開始調整和更新了,在潛意識層面上,其實我已經開始了放棄和成長的痛苦過程,因為潛意識總是走在意識前面。 很多時候,我不敢面對現實,或者無法放棄早已過時的自我,不能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機,只能原地踏步,享受不到新階段新生自我帶來的歡悅,不能順利地進入更加成熟的心智發展階段。當我們放棄舊的、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才能度過危機,順利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 ? ? ?按8種人生危機發生的時間次序,M.斯科特.派克歸納了我們在各個階段,需要放棄的14種生活環境、個人欲望和處世態度:
1、無需對外界要求做出回應的嬰兒狀態;
2、無所不能的幻覺;
3、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母)親的欲望;
4、童年的依賴感;
5、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6、青春期的自以為擁有無窮潛力的感覺;
7、無拘無束的自由;
8、青年時期的靈巧與活力;
9、青春的性吸引力;
10、長生不老的空想;
11、對子女的權威;
12、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權利;
13、身體永遠健康;
14、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 ? ?放棄的過程,就是我們心智成長的過程。 暫時的放棄,兼容并包,是大部分人成年生活必須掌握的一種技能,是促進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作。在肯定自我,保持穩定的同時,又要放棄自我,為迎接未來騰出空間,接納新的想法和觀念,實現自我平衡。在這種自律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獲得的將比失去的多。
? ? ?雖然,還不用考慮最后的“放棄自我以及生命本身”,但是道德經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提醒我們,不管如何努力,從廣義時間概念出發,人的價值都將蕩然無存。只有適當的放棄自我,才能領略到人生的喜悅。生命的意義存在于“死亡”之中,這是一切宗教的核心“秘密”。
? ? ? 那是否有辦法避免中年危機的痛苦呢?或者通過階段成長降低心靈的痛苦呢?
? ? ?答案是能也不能!
? ? ?從某種意義說,如果我們能接受痛苦,痛苦就不存在。我們承受痛苦的能力不斷提高,舊的痛苦也不成為痛苦。比如,我剛健身的時候,20公斤的啞鈴杠都舉不動,自卑又苦惱。經過三個月堅持訓練后,50公斤以上的總量,才會讓我擔心,以前20公斤的苦惱完全消失不見了。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普通人的愛,多樂少憂。一個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世界需要他們的能力,出于愛他們也會做出自己的回應,主動決策,發揮作用。譬如兩軍對壘 ,只等將軍令下,萬名士兵將展開廝殺。將軍明知道這些活生生的生命將會消失,面臨痛苦的抉擇和全局的勝利,他只能選擇吹響沖鋒的號角。最好的領導,愿意承擔做出決定而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決策能力。一個人是否偉大,要看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耶穌和佛陀都是偉大的,他們的痛苦也是相同的。
? ? ?當然,如果你的人生目標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按慣性生活,得過且過,不必尋求精神、意識的成長。而且,較高的精神境界,伴隨的依然有強烈的痛苦,并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和承受能力。那么,既然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為什么還要追求心靈成長,精神發展呢?沒有人能給出標準答案,只有靠我們自己帶著迷惘和恐懼去踐行,翻過一座山,你才能看見下一座山在哪里!
? ?讀了這么多,其實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仍然在困惑幸福的本質是什么?也許,以后我會找到答案!也許,最終我與答案無緣!不過相信自己會堅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