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標題像是要寫我自己就是良師益友似的,但完全不是,我也還沒到這資格給自己戴這樣的帽子,因為在工作和生活上自己都還處于重新開始的狀態。可即便這樣,這些年來找我聊天的人也的確不算少,聊學習的、聊感情的、聊工作的。所以也許我可以為自己的“無所成”找個聽起來高大上的理由:因為我的時間和精力都無償花在別人身上了。
我不確定是否真的有人一生都一帆風順,不會遇到任何或大或小的問題,這個事情也許只能蓋棺定論吧。就我自己而言,一帆風順和我無緣。盡管在升學考試中運氣都還不錯,但真開始學后卻總有一些困難,畢竟智商不高,物理化學這些東西對我來說就是天書。可中學的時候老師似乎又對自己寄予厚望,所以壓力也就特別大,加上自己身邊總有特別聰明的同學,自己所認為的天書在他們那里都不算什么,所以中學就開始有些自卑,但也沒想過要跟家長提,只是盡力學吧,我總感覺能跟家里說的就是好成績。后來上了大學,學了英語,卻遇到了最大的難題:自己不會講英語,不會發音,不會連詞成句,因為當時北方的中學不注重這些。我記得大一時有個老師曾經在課上說:北方人說不好英語。這句話讓我好受打擊,下課后同桌說你別把他說的話放心上。可是怎么可能不放心上呢?我也想學好,特別是從北方農村來到發達的南方城市后看到了各種差距,覺得自己無任何起眼之處。第一學期的成績也自然不敢跟家里說。可也就從那一刻開始,自己真的很想提高英語,很想拿獎學金,很想對得起父母交的學費。應該是那時開始把去英語角當成一件嚴肅的事了吧,雖然第一次去的時候聽了好久好久一句話都沒說。
后來自己讀了研,課上感覺自己的腦子總是慢別人半拍,或者慢一拍半,因為我常常不明白導師在講什么,但看有些同學又能分析得頭頭是道,那時的感覺就是自己真的太笨了。再后來偶然遇到一位學姐,她突然問我某某老師上課你能聽得懂嗎?一聽她這么問我就感覺不對,我說聽不懂,她說她當時也聽不懂。那一刻真是又震驚又有點釋懷,因為那位學姐我還挺欣賞的,原來聽不懂的不止我一人,原來我不是唯一的笨學生。當然這種自我安慰精神并不能抹殺一個事實:自己班里的同學真的很優秀,自己的智商也真的太一般。讀研期間以及以后很長一段時間,自己在生活上又陷入一片混亂。自我糾結、自我掙扎、自我放棄、自我警醒---這些情緒有時交叉有時平行出現,有時感覺自己會不會人格分裂。后來辭職出國讀書,沒有咨詢過任何人,就自己抽出時間來看看學校,對于國外的學習、住宿、打工沒有任何了解,一片空白的就出去了。
之所以重提這些事,是因為很多學生在我工作時和辭職后來找我聊天講述煩惱尋求建議,幾年過去我也偶爾會想:為什么自己過去總是一個人在迷惑中默默探路?為什么自己每次遇到問題都不知道該去找誰?如果我曾遇到可以為我答疑解惑的人,我的人生會不會走得順暢一點?這樣的疑問似乎抹殺了那些曾經在生活上給過我安慰的朋友,但我想想,似乎自己往往給予別人的不僅僅是安慰,而是有點較真的分析和建議---雖然這樣的舉動未必讓人欣賞。
我不知道什么樣的師算良師,什么樣的友算益友。有朋友會以為我曾經是班主任,所以才和學生走得近,但其實我只是他們某一學期或某一年的英語老師,甚至有些只是英語角結識或者學生偶然來辦公室聊過幾句,然后就一路走到了現在。其實,有時候我也想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未必會把自己身上的特質看透,不管這些特質是好是壞。我也曾去翻看學生給我發的很長很長的短信,也曾去看他們寫給自己的很長很長的留言,但并沒有去想很多。現在重新看這個問題,我感覺或許就是因為自己的較真--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聽他們的講述,去分析他們的困惑,然后結合自己的經歷去給一些建議。對于有的學生,可能老師課上用一兩句話說出一個道理,他也就吸收了明白了然后自己去實踐中獨立檢驗了。而對于有的學生,他更想先要一個信任的人做傾聽者,覺得自己不是困境中的孤獨者,然后他很想要更具體的建議。我想走得近的學生可能后者居多,但我希望隨著年齡和經歷的增長,每個人都可以慢慢走向前者,提高自學能力,能更自如地獨自分析解決問題,這會意味著自己的內心在變強大。
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我遇到過一個微笑一個招呼就給我溫暖的老師,也遇到過嚴厲的老師,這里我想提兩位。一位就是前面所說的自己的導師,哪怕我曾是那么聽不懂他的課,或者說由于畏懼好多次無法集中聽他的課,但在寫論文期間,他的一通電話卻讓我感激至今。當時自己的一稿交上去受到表揚,但未見任何具體的修改指導,問同學同學也在忙,自己就稍微弄弄交上去了,二稿批改下來我還是沒看到具體的修改指導,在困惑緊張中又稍微弄弄交上去了。結果沒幾天導師就打過電話來,非常生氣地提高語氣,不巧的是自己那天心情不好冷冷地回了他一句。也許我的反應出乎導師的意料,反而他開始心平氣和跟我聊我的生活,這一聊我當時正經歷的所有壓抑和委屈就立刻呼啦啦化作眼淚出來了,最后他說他希望我能克服自己的困難,先把論文弄好。臨掛電話時又說:你可以去問問有沒有其他導師給學生打電話打一個小時的。想想也是,所以第二天醒來自己對室友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其實某某老師也挺好的。雖然后來出國時讓他寫推薦信我又膽戰心驚一場,但當時電話里的情誼一直讓我感激。慢慢地自己當了老師,自己開始進行所謂的創業,自己在英語教學和對學生引導上也同樣嚴格地要求伙伴時,突然開始明白導師的用心,開始明白有位年長自己幾歲的師兄對我和我當時的同學說的話:你們應該感謝有這樣嚴格的導師。的確,現在自己也越來越體會到:有一位要求嚴格但愿意領著你往前走的老師遠比有一位不愿在你身上花時間幫你成長的老師要幸運得多。另一位一直感激的老師是自己大二時的口語老師,這位老師在母校的國際交流方面德高望重,但卻有著非常溫和的師者態度,在他的課上他安排我坐第一排,自從他開始教口語后我的成績突然變好了。我也不知道這位老師的作用到底有多少,但那學期的成績讓我變得有信心。后來自己在國外輔導中文時,和外國的一位小伙伴提到母校,小伙伴說他知道,因為悉尼大學有國際學生到母校學漢語。那時的確有種母校自豪感,也想起了自己的老師,于是試著給他發了郵件,沒想到老師說他當然還記得我。非常感激。
我想人和人之間的交往若不走心,那是很簡單的事,動動嘴皮子再敲幾個字就行,不費力。而走心的話語卻不簡單,話說出之前由心而發,經過大腦思考,這是費心費腦費時間費精力的活兒。如果明白這一點,或許就明白為什么在國外咨詢是一種高大上的職業,在國內卻常被人認為是嘮嗑忽悠憑什么還要收費。在國外,時間就是金錢;在國內,自己的時間是金錢,別人的時間不是錢。
有時候我很反感自己對他人事情的較真,因為不止一次別人讓我幫忙做什么什么,我就去關注這件事去問朋友,有時候朋友還得去問他的朋友,結果問來之后聯系對方時對方說:哦,那個事情我已經放棄了。那個時候總感覺自己有毛病,因為還要去向朋友道歉:哎呀不好意思,他說他這個計劃取消了。如果我去跟對方說:以后計劃有變及時告訴我,免得讓我別的朋友費心。對方說:哦,我沒想到你這么把這事當真。這種事情經歷了一次兩次三次后就真得很想發火了...
有人說,何必這么較真?那么我想問:你希望自己被敷衍嗎?你希望自己在需要幫助時被別人敷衍嗎?很多事情,只要把自己放在對方那個位置那個處境去看問題,可能就會一下子明白,但似乎沒有多少人會這么做,也可能人活著活著就懶了,很多事情懶得去想,很多人懶得去在乎。朋友這個詞我總感覺挺虛的,提起來也很順口,一說起來就會說“這是我朋友。”可是到底什么樣的情感才算朋友呢?嘻嘻哈哈一起瘋一起狂一起打發時間的伴,還是把你的事放心上,愿意為你的事情走心走腦的人?曾經看到過女孩子視彼此為好朋友,但在找工作時因找的是同一家單位而言談中有所不滿;也曾聽到過處境水平都差不多的好朋友之間因為一人越做越出色而另一人一直沒起色,后者漸漸疏遠前者。我總感覺這就是人性吧--因為心懷比較,所以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更見不得自己親近的同齡人比自己出色。可是,若是朋友,不應該為對方的出色而感到驕傲嗎?在對他人提到自己出色的朋友時自己都有一種自豪感,哪怕會被反問:這和你有關嗎?可是,我覺得朋友就是要這樣:你過得好,我為你開心;你遇到問題,我在想我可以做什么來幫你。我曾經對小自己好幾歲的幾個小伙伴說:我希望你們和你們口中的閨蜜一直都順風順水,不要遇到任何考驗人性的情況,因為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最初從電影《哈利波特》還是《指環王》里看到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人心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陰暗的一面,關鍵是自己選擇哪一面。后來在很多地方看到過這句話,事實也正如此。有的人可以用理智和情感把陰暗面扼殺在萌芽中,看到陽光若普照,自己也溫暖。而有的人則會在利害沖突面前選擇心朝灰暗:私下嫉妒、私下詆毀、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等等。我也不知道這樣看問題是不是消極,但是發現世界并不完美后還是喜歡去朝著光亮的方向走,這本身應該就是積極的生活態度吧?
至于益友的定義,同樣我也不知道。若要我自己的想法,我想我會定義為不僅是精神陪伴而且是幫助了我成長的人。這里我特別想提一下自己在出國前認識的外國朋友。他們(男女都有)有的是我的前同事,有的是偶然結識,跟他們在一起的日子或多或少減少了我的不自信,也讓我看到自己的另類是有同道中人的。在一起工作時,大概我是唯一一個和他們一起吃午飯的教師,也喜歡在周末陪他們逛逛西湖、爬爬山,也曾經在運動會期間偷偷溜出去和一位媽媽級外教飛去廈門玩。很多人覺得跟外國人沒什么可聊的,我倒覺得有很多可以聊的。我們會很認真的邊吃飯邊討論學生上課的表現,會在校車上彼此“抱怨”一下批改作業有多頭疼,我會聽他們講國外學生的特點,我也會告訴他們中國學生的一些狀況,彼此吸收一些對課堂有用的東西。我們會聊吃的、聊男女話題、聊感情和婚姻、聊代溝,會在火車上或快速公交上彼此講笑話打發時間,我想我們可以和自己的身邊人聊什么,就可以和他們聊什么。聊得多了,就走得更近了。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強,所以很難說清自己到底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什么或者印證了什么,而且很多是潛移默化或相互學習的吧。舉幾方面來說的話,首先應該就是認真,他們對教學的認真對學生進步的在乎。我記得當時有一位加拿大同事曾說,他的學生常央求他放電影,于是后來他說了一句:I'm here to educate you, not to entertain you。這句話我印象太深刻了。其次就是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更全面,以前的一些臆測和固有的想法受到了沖擊,有種撥云見日的感覺,因為他們不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且很多人都比我年長很多,閱歷豐富。再次就是他們看淡年齡,擁有平常心,注重持續的生活體驗。比如他們(男女都有)將近60歲卻每周都要去健身房2-3次,他們也會認為55歲-70歲是非常好的教學年紀,因為可以把自己人生的經歷和經驗分享給年輕的學生。作為一名最普通不過的老師,我很感激他們跟我分享他們在某個問題上的觀點和建議,也很感激他們把我當朋友看,給我支持。當我被趕鴨子上架走到臺上青澀的翻譯時,他/她們在臺下朝我豎大拇指,不管我翻譯的有多爛;當我在教室上課他們路過門口時,他/她們會停下來朝里面看,跟我打招呼。當我生活上有不開心時,他/她們會主動約我出去,亦父母亦朋友似地和我談心,鼓勵我。所以后來當他們說我對待生活很積極時,我都不知道是自己本身的特質還是受他們影響。
以前老媽曾經說為什么別人當大學老師都很空,為什么我好像天天都有事。可是我自己很喜歡當時那種狀態,因為很多想法在中國的同事面前聊不起來,第一是大家習慣抱怨幾句就算,發泄一下情緒而已,卻不大去想怎么解決問題,所以結果就是抱怨完問題也都還在那里,不會消失;第二是大家更喜歡在飯后聊房子、車子、孩子和別人的生活,這些偏偏是我最沒話講的。第三,我想找機會說英語,我也想讓外國朋友在中國感覺不那么孤單,遇到什么問題會有個人愿意幫助她們。就這樣在出國前和他/她們中的有些人相處了兩三年,有的一年,有的幾個月,相處時間少的是相處時間多的介紹我認識的。因為其中好幾個都是來自澳洲,所以后來我在澳洲讀書時就去她們各自的家里都小住過,她們不把我當外人看,而是當一位談得來的老朋友,帶我走景點,到她們的親戚朋友家做客,甚至為我訂制畢業旅行當畢業禮物,受寵若驚又感激在心。
說來說去,其實也就想說兩點:
1. 珍惜身邊那些愿意花他/她們自己的時間對你啰嗦和你分析事情的人,不管他/她是你的老師,還是你的朋友,或是你的老板,或是你的下屬。因為除了父母,愿意不厭其煩花時間跟你啰嗦的人太少了。也因為:It may be a waste of time to argue with a fool, but it is a rewarding investment of time to argue with wise people. (和傻瓜爭論可能是浪費時間,和智者爭論卻是受益匪淺的時間投資。)
2. 別只從朋友那里索取幫助,也要記得盡你所能幫助他/她們。就像大師John Wooden所說:Frienship is two-sided. It isn't a friend just because someone's doing something nice for you. That's a nice person. There's friendshihp when you do for each other. It's like marriage--it's two-sided.(友情是雙向的。一個人對你好不代表他/她是朋友,只說明他/她是個好人。只有當你們彼此幫助時,那才是友情。友情和婚姻一樣,是雙向付出。)
愿你此生多遇到這樣的人。祝每一位認真、負責、努力讓學生進步的老師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