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力班126號學員土方十四,簡書名叫廣陵十四。感謝肖爺給我分享的機會。有句話叫什么來著,親者痛仇者快,放到咱群里就是“親者”好干活,肖爺就是個殺熟的老司機啊!我真的很羨慕那些遠方的小伙伴們,因為在鞭打范圍內的我,已經被宵爺抽打成旋轉小陀螺了,但凡知道點兒啥,都要被她揮舞著小皮鞭給壓榨出來,簡直就是個黃世仁。
我從小就對花草樹木比較感興趣,這個事兒被肖爺知道了,我果斷就成了被她壓榨的對象,所以今天我講的主題是“那些陌生又熟悉的植物們”,旨在讓大家視野更美好些。我本和肖爺商量著這次來個植物獵奇大集錦,想著并不是所有人都對這些亂七八糟又摸不著頭腦的植物感興趣,且硬生生地講這些植物會有種照本宣科的感覺,所以最終決定,就講一些大家都聽過或者都見過的、但是又不是很了解的一些植物。
第一講: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這是什么鬼,說好的植物呢。我要講的就是這個“荏苒”,你們說了這么多遍的荏苒只是個饒舌的詞語嗎?我來告訴大家,荏苒其實有另外一層意思,指的是紫蘇,可能這個名字大家都聽過,但是具體什么樣子,請看下圖:
不知道小伙伴們有沒有眼熟的,可能你在路邊就見過這樣的植物,只是不知道它是什么。雖說這植物名字叫紫蘇,但是紫蘇葉子卻不總是紫色的。在中國的古書上,葉子全綠的被稱為白蘇,這就是真正的荏苒,而葉子兩面都是紫色或者面青背紫的才被稱為紫蘇,但因兩者的味道沒什么差別又經科學家檢測DNA分析發現,它們根本就是一個種。后來,根據葉片的大小,以及栽培的情況,我國的紫蘇被分為兩個變種,即回回蘇和野生紫蘇。所以在吃貨眼里,時光荏苒就可以變成了“時光如紫蘇啊~~”至于“歲月如梭”么,你也可以腦補成歲月如梭子蟹~而紫蘇搭配蟹子蒸熟,那也是絕配啊~
紫蘇本身香氣很重,所以很早就被當作辛香料來輔助食物,和它搭配的一般也是河鮮海鮮一類比較容易分解的肉類。因為紫蘇中紫蘇醛等活性物質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日本,人們還常將紫蘇葉作為生魚片的配菜,用于預防吃生冷食物中毒。而古人并不知道紫蘇具有什么成分,卻通過實踐發現了這一味好吃又好用的植物,果然是機智無比啊。當然了,紫蘇也可以作為一種蔬菜鮮食,比如切碎了加到涼拌菜中或者用來煮粥都是極好的。
所以,你現在知道荏苒了嗎?
第二講:你還記得當年被拉拉藤支配的的恐懼嗎
相比上面那個好看又好吃的紫蘇,下面這個品種就是讓大家咬牙切齒,恨不得一把火給燒了的,請看下圖:
這是什么,我想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叫法吧?比如鋸鋸藤、拉拉藤、拉拉秧、割人藤等。它學名叫葎草,明明就是個柔弱的草,卻偏偏在莖條上裝備了鋸齒,并將莖條的纖維給粗大化,也就是說你被纏住了,一扯,血呼拉拉地被磨了出來你還脫不了困,簡直就是個心機草。見下圖:
那它好吃嗎?我想,那你得有一條大型貓科動物帶鉤刺的舌頭和食草動物耐磨的胃。中國人的飲食邏輯就是能吃的一定會好好吃,不好吃的想著辦法變好吃,實在不能吃得呢,就當藥草吧。所以呢,葎草也是一味草藥。在傳統中醫學里,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一般用來治療呼吸道和肺部的疾病。但是在中醫學里清熱解毒也是個大概念,具體得細分,這一點從現代醫學里就有解釋,它能清熱解毒的原因是因為含有木犀草素,而野菊花、金銀花、紫蘇這類植物中木犀草素含量也比較高,所以光從清熱解毒來講,它和其他同類清熱解毒的藥草比起來簡直就是米粒之輝,這也是它在中草藥里地位低的原因。但是現在人們又發現它含有葎草酮,這個就有意思多了,葎草酮又叫啤酒花α-酸,在啤酒花里含量最多,具有抗氧化和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這個年頭,凡是和抗癌扯上關系都有種高大上的感覺。然鵝,還是沒有什么卵用,中國人對這種草惡感太深,從顏值到內在都被鄙視了,至少在中國,它草本中的屌絲。
還有人說,那喂動物呢?雖然網上有研究說這種草含有的蛋白質和脂肪和苜蓿草差不多,但是我得客觀地告訴你們,豬牛羊都不愛吃,因為口感差啊,人不呆,那些小動物們也不呆啊。我從小生活在鄉村,觀察過這些情況~
葎草作為一種生長速度快的外來入侵物種,已經侵犯了中國鄉村很多土地。雨水溫度適宜的話,一夜之間就能爬十幾厘米,快到令人發指。這種速度下,它不但阻礙了其他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生長,還有礙觀瞻,讓人不得不除。所以,見到這種草,能燒就燒了吧,光割掉也是沒用的,真正是給點陽光它就燦爛。
第三講:南北之爭,你的馬蹄,我的荸薺
先看下面這個圖,你們叫什么?
它叫荸薺,水多地方的人對此并不陌生。
我對荸薺魔怔的一件事是關于它的讀音。我從小生在揚州東部,我們一直叫“bì qí ”。上高中的時候在揚州的東北部,當地人讀成“bí qi”,我還覺得惡心,聽起來像“鼻涕”,后來查新華字典才發現“bí qi”竟然是正確讀音,我的三觀就這么輕易崩塌了。而揚州北部的高郵自古也是產荸薺的地方,當地叫荸薺為“蒲薺”,只不過“薺”字音為“chi”,整體聽起來像“噗嗤”,不禁讓人噗嗤一笑。
直到后來在南京上大學,聽到南京人叫荸薺為“馬蹄”,又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且接連班上福建人、廣東人、安徽人也是這么叫,讓我再次對荸薺文化產生了興趣。根據他們的說法,形狀扁扁的,就像馬蹄......為了對荸薺讀音的清本正源,我特地查了資料,發現這種習慣源自廣東、福建一帶,后來慢慢傳到北方,且并不是荸薺長得像馬匹的蹄子,而是因為在閩粵方言中“馬”的意思是果,“蹄”的讀音與地相近,連起來就成了“地里的果子”,這和一些地方把荸薺叫成“地栗”異曲同工......為此讀音,我也鬧過笑話:去南京本地菜市場買菜,問“有沒有荸薺”沒人應,問“有沒有馬蹄”,瞬間很多小販喊著叫我去買。我也曾拿著這兩個字去戲弄班上南京人,他們都支支吾吾,不知讀音是什么。至于班里那些住在湖泊少的地區的學生,則更不知“荸薺”為何物。再后來查資料發現古人的叫法也很別扭:有叫“鳧茈(fú cí)”的,意同扁嘴野鴨子吃的鴨食;有叫“鳧紫”的,記載于南宋《山家清供》中的“鳧紫粉條”......這些奇奇怪怪的讀音讓我對荸薺這個物種多了很多關注。
這里說起荸薺,不得不提“泮塘五秀”:五代十國的南漢王劉悵,在西江(今珠江)南岸莊頭村尋得一女子,女子原是種花女,偏愛種素馨花,于是漢王便喚她為“素馨”,盛寵一時。
后素馨不幸去世,南漢王傷悲不已,為了懷念愛妾,南漢王特將她安葬在廣州的泮塘花苑,并在墓地四周種植菱角、荸薺、蓮藕、茭瓜(西葫蘆)和素馨花,后世稱此五種植物為“泮塘五秀”。這是我早年知道的唯一一個和荸薺有關的愛情故事,然而那個時候我并不懂愛情,只是覺得荸薺是一種“陰氣”十足的植物。
當然,荸薺對我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讀音上,還在于拿它玩出的菜式上。一般就是切片兒,加了大蒜葉子炒肉,味道清脆爽口,就著米飯能吃一大碗。或者剁成細丁,和剁絨的五花肉一起做成斬肉(就是獅子頭),一口肉丸一口米飯,爽。而拿荸薺燉湯后,口感就不脆了,變成軟糯香甜的風格。總而言之,荸薺的清甜配葷配素都不錯。荸薺雖好吃,削荸薺皮卻是個苦差事,以前總是先拿指甲直接刮掉上面的“衣子”,刮不了多少手指甲就會生疼,再拿小刀削皮,可是一不小心就會削掉大塊果肉。后來拿菱頭的筷子刮,刮得又快又好果肉還不掉。不過,嘴急的孩子可沒那么多講究,抓起幾個荸薺用水涮涮就那么直接啃著吃了,一嘴黑皮屑攪著白生生的果肉。
第四講:路邊的小藍花啊,你到底是個什么花
大家先看一下下圖:
有沒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想必很多人都見過這個小花,那花心中的留白部分總感覺像很多小眼睛在盯著你。它叫什么呢?我來告訴你,它叫“婆婆納”,全稱是“阿拉伯婆婆納”,玄參科的。我們以為很本土的植物卻是個西貝貨,這么拗口的名字也難怪沒人愿意記住它,那它就好好當它的野花好了。根據名字我們知道原產地是在阿拉伯,也是地球佬同學即將要講的阿拉伯世界。這個明明是外來入侵植物卻因為低調,竟然沒有被當做入侵物種來對待,可見,在植物界,也要低調點好。相比低調的婆婆納,最慘的例子就是加拿大一枝黃花,明明顏值很高,可作切花材料,但因它明亮的色調和高調的身高,一下子就被發現為外來入侵物種,進行大肆鏟除。見下圖:
有沒有覺得這個加拿大一枝黃花顏值還行?
之前也講了,能吃得我都會告訴大家,這個婆婆納,還沒人做成菜,所以我也不知道,如果有人愿意嘗試,我也很期待結果呀。聽說這個草的味道不差,至少比那個葎草高出幾個等級,至少小動物們還是很喜歡啃食的。它的藥效在中醫學里是收斂固澀的,用來治療疝氣和腎虛腰痛的,所以又叫腎子草,和發散行氣的紫蘇恰恰相反。現在又發現它有抗癌作用,尤其是阿拉伯婆婆納地上部分藥效對人的表皮癌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它還含有桃葉珊瑚甙,對某些微生物和植物有抑制作用,意思就是說它在那邊長,有些草在中間也長不了,看來也是個狠主。
好了,今天我和大家就先講到這里吧,畢竟植物那么多,大家能對身邊的植物了解一二,生活的眼界就擴展了很多,至少比看到草就只知道是野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