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散文大家林清玄與世長辭。
我幾乎不敢相信這是事實,這兩年臺灣省確實有很多優秀的作家故去,包括李敖、余光中等名家,但還是不曾料到林清玄先生會在六十五歲時就離開我們,我原以為這樣精通佛理的老人都能長命百歲,向我們傳遞跨越世紀的智慧。
但林清玄先生終究還是走了。
我好像前兩天跟朋友閑聊時才提到先生,聊到臺灣省的作家詩人,我為寶島文壇許多作家名不副實而痛心,但提到林清玄,我立刻“改頭換面”:“林清玄先生寫得還是相當不錯!”還有一次朋友向我討教寫文章的訣竅,我首先推薦他去讀林清玄:“有閱歷的成年人學寫文章,可以多讀讀林清玄的文章。”在世的散文大家本就不多,先生走后,文壇便更顯得有些冷淡了。
我與先生本無直接的淵源,我二人地位懸殊、地域相隔、精神境界也相差甚大,但若要論起我與先生的文章的緣分,又不可謂不深厚。我小學讀過先生一篇叫《和時間賽跑》的文章,講作者小學時外祖母逝世,年幼的他第一次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太陽落山后雖然明日還有太陽,但永遠不會是今天的太陽了。于是他決定,與時間賽跑,每天與太陽趕著回家,提前完成以后的作業。這篇文章和另一篇講人死前回顧一生的文章一起,徹底影響了我生命的軌跡,奠定了我今日的人生觀,我從那時起也開始與時間賽跑,和每一天的太陽比拼,因為我知道了,人雖然永遠跑不過時間,但還是可以比原來跑得快幾步,那幾步很小很小,但作用卻很大很大。
冀教版課本上還收錄了先生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偏僻、遙遠的山谷斷崖上,有一株像雜草一樣的百合,它堅信自己是一株百合,但屢屢被周圍的雜草嘲笑:“你只是一株野草罷了,就算長成一束百合,在這荒郊野外,你和我們又有什么區別!”野百合仍然堅持釋放著自己的能量,終于有一天,它盛開了,成了斷崖上最美麗的花。百合花一朵又一朵的盛開著,花上留著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它們仍然努力地開花、結籽,終于開滿了整個懸崖。幾十年后、無數的人們從各地趕來欣賞百合,觸動內心深處那純凈溫柔的一角,可無論別人怎么欣賞,滿山的百合仍記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我想,我們孩提時讀得許許多多文章,正是像野百合,毫不起眼地生長在我們的心田上,這些文章也許早就被我們自己遺忘。可當歲月流逝,我們忙著與時間賽跑,心里的野百合也在默默地開花結籽,終于有一天,我們跑累了停下腳步看看自己,才發現心田里已經長滿了盛開的百合。那時我們才明白,不僅是我們吃過的飯、走過的路,還有那些讀過的書、看過的文章,才使我們變成今天的自己。后來,我之所以選擇把第一本書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正是想向那些孩童時期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教材和經典致敬。
成年之后,我不僅看了很多先生的書,還下了很多朗讀作品慢慢品味,冬天從圖書館走回家的路上,我聽《煮雪》,傳說寒冷的北極,人一說話就變成雪,只好把雪帶回家慢慢煮來聽,這雪如何處理、火候或大或小,倒也算得上一門學問。走去上課的時候,我聽《生命的化妝》,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化妝如此,寫文章也是如此。深夜走在街上散步,我聽《溫一壺月光下酒》,一個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最上乘的喝法,倘若再取詩詞下酒更是絕佳。喝淡酒讀李清照;喝甜酒讀柳永;喝烈酒時唱東坡詞;若是讀陶淵明、李太白,則是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
也許曾有人質疑先生的文學成就,“文似看山不喜平”,林清玄的文章美則美已,但過于單調,成就不高,他既比不過輪椅上的史鐵生文章中對命運的深思,也比不過多年雪山當兵的畢淑敏文章中深深的溫情。但實際上,林清玄是農民出身,還當過屠夫,畢業后每天堅持寫三千字,在三十歲前包攬臺灣所有文學獎項,后來與妻子離婚,上山修行佛法,下山后再婚遭受無數非議,還因相貌不出色被讀者不喜。盡管如此,先生仍不斷寫作,不僅是臺灣省最高產的作家,銷量幾千萬冊,還成為很多人的心靈導師,幫他們走出生活的困境。先生文章的自然通暢,不追求結構轉折和情感的大變,絕不是對生活的漠視,而正是他經歷人生劇變領悟佛理后,以一顆菩提心處世的身心安頓,所謂人生最美是清歡,正是此味。
我也不必細述先生的生平,稱贊先生文學取得的成就,就像他以前說過的那樣:“林清玄有一天一定會死,但我會保持一顆樂觀的心。如果晚上會死,早上我還會在寫作,我的書會和你們相伴。”作家生命的閃光,并不在于他自己生活的多彩,而是藏在他寫的每一本書中,只有你翻開書,才能發現里面的太陽是如此的博大而溫暖。對于作家而言,死亡不過是他們生命的終結,而這意味著作品生命新的開始。
謹以此文悼念林清玄先生,感謝先生在讀者心田種下的種子,愿一路走好,迷路的云終是歸鄉。
作家簡介:林清玄(1953年-2019年1月23日),中國臺灣省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等,1973年開始創作散文。1979年起連續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秀獎和報導文學優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夢的遠方》《在云上》《用歲月在蓮上寫詩》等。
(編輯/嘉軒? 作者/嘉軒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嘉軒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