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貓書院讀《如何閱讀一本書》(Day 2)

今天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二天。昨天讀了前51頁。知道了閱讀是一種能力和一門藝術。閱讀有四個境界: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大部分情況下,我都是在進行基礎閱讀。通過讀目錄,了解了一本書的大概內容,這應該叫做檢視閱讀。可以通過練習訓練閱讀速度,一般可以達到每分鐘900字。

我昨天讀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前51頁,發現書院院長提煉的精髓特別有益。我當時就選了一本書《佩拉宮的午夜》作為實驗,在讀序言時測了閱讀速度。

我在手機里設了秒表時間,可能是那分秒不停的數字變換讓我有點魂飛魄散,我的手指飛速滑動。為了追趕時間,第一遍大約2000字的序言不到3分鐘就讀完了。但得到的信息很零散。第二遍我降慢了速度,獲得了更多的信息。第三遍我也是穩扎穩讀,讓自己還有一番思考的余地。讀了三遍,我把序言的主要信息摘了出來。我想今后我還要訓練自己以恰當的速度,讀一遍就能獲取必要的信息,并且做相應的思考,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這是一個可以刻意訓練的方面。

今天繼續讀了書的52-160頁。了解如何進行“分析閱讀”。通過目錄就可以知道全書的大概內容。目錄好比書的骨架。然后通過“分析閱讀”來吃透一本書。拿到一本書要分類,看它屬于什么類型,看這本書是講什么的,核心點是什么,解決了什么需求。院長打了一個比方,說這好比像天使投資的過程。投資人和項目方就好比讀者和書籍。投資人先要把項目分類,然后看項目的核心點是什么,解決了什么需求和問題,投資人和項目人確認雙方的理解是否一致。如果投資人有意向投資,會對這個項目和公司做進一步調查和了解,投資完成后還要繼續跟進項目,確保項目的如期進行。

這個比方是比較貼切的,但也不是很完美。因為它把書籍和讀者完全劃分為兩個不同立場和不同領域的人。然而有的書,讀者和作者應該是可以統一的。只有讀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深入到書中的人物和場景,產生同理和共有的情感,才可以更好的理解書的內容。比如說小說,詩歌類書籍。

讀書時讀者要對書籍進行分類,是虛構類還是非虛構類,是理論型還是實用性,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每一類里又分若干類。每一類的書作用不同。理論性的會給你知識,指導類的會告訴你如何去做。

分析閱讀就是要找出書的骨架。這里有若干個規則可以幫助進行分析閱讀。比如盡量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內容,看書中是按什么順序架構起來的,找出作者提出的問題并加以解答,與作者達成共識,聯系自己的經歷和經驗與作者產生共鳴,看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論述,在哪方面同意,如果不同意,有什么論據可以論證自己的觀點。當然,無論同意與否,都要尊重作者和作者的觀點。

至此,分析閱讀已經告訴了我們讀書的方法。所以拿到一本書,通過書名和目錄可以進行檢視閱讀。根據檢視閱讀的信息可以就書籍進行分類。越早分類越好。在確保閱讀速度的基礎上,用一句話概括此書的內容。看作者是以什么順序架構本書的。找出作者重點論述的部分,看自己與作者是否有共識。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經驗與作者互動。思考自己在哪方面與作者意見相同,在哪方面與作者有不同意見。如果有不同意見,用充分的證據來論證自己的論點或駁斥作者的觀點。

我們讀書時要對書籍早分類。為什么說對書籍的分類越早越好?因為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閱讀方法也是不一樣的。這樣早分類,早掌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的放矢,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