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大學時,我便讀過作家張曉風的散文,覺得讀她的文章會讓我浮躁的內心安靜下來。對于張曉風的文章,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詞語來形容,也許用書名《孤意與深情》;來描述更為貼切、恰當。對于張曉風的評價可能會有兩種極端,喜歡的推崇備至,不喜歡的覺得她堆砌辭藻。于我而言,讀她的文章,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我會覺得自己讀書甚少,又會覺得她讀過的書太多太多,深受國學的熏陶。
也許在世間懂她的知己太少太少,所以我們會有一種錯覺,覺得她孤傲。從《孤意與深情——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中,我們就能夠看出張曉風強大的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她說“所謂偉人,其實只是在游戲場中忽有所悟的那個孩子。所謂玉,只是在時間的廣場上因自在玩耍竟而得道的石頭”;她說“生活就是一些稚拙的美,一些驚人的丑,以一種牢不可分的天長地久的姿態棲居在某個深深的巷底”;她寫恩師“是一個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執著于一個綿邈溫馨的中國,他的孤意是一個中國讀書人對傳統的悲痛的擁姿,他的深情使他容納接受每一股昂揚沖激的生命”。我想,這也是作家張曉風的孤意與深情吧。
作家張曉風的深情在于她關心每一個生命,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人類自身。她的文章總是從小處著手,由一片葉子、一顆種子,就能聯想到一片土地,一個峽谷,學會敬畏生命。她所寫的事物與我們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沒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她看到了生活中的這些美,而我們卻忽略了。在她的文章中有對自然的熱愛,有對故友的懷念,有對生命的敬畏,有對哲學的思考。
作家張曉風在《孤意與深情》這本中寫道:“少年在呻吟時未必無病,只因生命資歷淺,不知如何把話刪削到只剩下‘深刻’”。但是,我想,就算少年的資歷漸長,變成中年、老年,也未必能寫出一手充滿美感的文章吧,能寫出這樣文章的少年也只是萬分之一,億分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