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78河馬聽書:《哈佛非虛構寫作課》

關于作者

本書集結了來自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有關非虛構寫作議題的51位名家的91篇文章。每年秋天,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都會舉辦三天會議,主題是“非虛構敘事藝術和技巧”,包括講演、工作坊和討論會,主角是上千名在該領域最著名的作者和編輯,美國的每一個州、幾乎世界每一個大洲的國家都會有參與者。這本書的作者中,既有像獲得過普利策獎、國家雜志獎和麥克阿瑟天才獎的《紐約客》資深作家凱瑟琳·博這樣的著名記者,也有憑借《當哈利遇到莎莉》、《西雅圖夜未眠》拿到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的好萊塢編劇諾拉·埃夫龍。這本書的編者馬克·克雷默則是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的總監和駐留作家。

關于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來源于尼曼基金會上發言人的建議和經驗之談,經過提煉和修訂,面向更為寬廣的講故事人群體:非虛構敘事的從業者、學生和教師。書中就采訪、寫作技法以及寫作倫理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建議,告訴讀者如何做好參與式采訪、如何處理寫作結構以及寫作倫理。

核心內容

本書核心內容是:通過諸多名家的經驗之談,通過大量具體和深入的討論從采訪到寫作的整個過程,告訴讀者如何寫好非虛構寫作。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如何做好參與式采訪

采訪本質上是和人打交道,就是說,把這些人從他們的私人生活中提升到我們的意識里面,為我們所知。

對于一個作者來說,他必須得能夠獲得讓受訪者向你開放的路子。如果你自己無法獲得這種路子,那你就得另找一個跟受訪者親近的人,一個有辦法提供此類穿透性眼光的人。要不然,最后基本上就是徒勞。

當你在一個潛在的受訪者帶領下進入一個世界的時候,所獲得的東西能豐富到哪種程度,其實依賴于你自己到底能帶給這個受訪者多少東西。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能夠享受到那種“圈內人”的待遇。

需要注意始終同你的受訪者保持距離感。

新書入圍了普利策獎決選名單的特德·康諾弗為了寫作他的新書——一本有關紐約的監獄工作人員的故事,沒有選擇只是對監獄做一次簡單的采訪,而是申請了一份監獄懲教工作。他在那座監獄一共待了十個月,最后寫出了他想要的故事。這就是參與式采訪,特德·康諾弗指出,他寫得最好的那幾部作品,就是因為他深入到了別人的世界里去。

二、如何建立故事結構

不管是記者還是編劇,在寫作時都要考慮故事結構的問題。對于非虛構類寫作,敘事結構則顯得更加重要和關鍵——它將直接關系到一個故事的講述效果。

故事就是年表:這個發生了,那個發生了,又有一件事發生了。我們所有的生活都是敘事——通常是令人困惑的敘事。故事則是從敘事中挑選精華的部分,把它們和其他材料分離,并把它們組織起來形成意義。

所有的故事都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發生了什么事——也就是敘事。第二個層次是主要人物對事件的感受。如果作者能夠成功地讓讀者拋下懷疑,用人物的眼睛來看,那么人物和讀者的情感就合二為一了。在事實和情感之外還有第三個層次,就是文章的節奏,用以喚起故事的普遍意義。

僅僅是敘述故事的敘事性非虛構寫作永遠無法上升到偉大的層次,作為非虛構寫作的從業者,我們常常似乎對觀念在我們工作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認識,我們需要培養出一套將觀念和故事結合起來的普遍技能。

三、如何處理寫作倫理

在寫作非虛構文章的整個階段中,敘事作者都會做出影響文本可信度,因此也影響到文本體裁的決定。

敘事新聞帶來了特殊的倫理考慮,如果你希望采訪對象能夠像對待普通人一樣真誠地對待自己,你就必須像對待普通人一樣對待他們。

當你深入受訪者的生活,與他們共同生活時,你就不得不注意如何盡量避免引起“觀察者效應”:因觀察而導致觀察對象發生變化。你必須學習所要進入世界中的微妙規則和等級制度,通過自然、人性化地順應,找到自身所在的位置。

你必須牢記你還是需要寫故事的——一篇出于你自己,而非當事人視角的故事。敘事作者必須如履薄冰,以確保能夠同時對當事人和讀者做到倫理的誠實。

金句

1.第一人稱的敘事,可以讓讀者覺得你是他們的替身:為那些他們沒見過的事情而感到驚訝,為那些離奇的事情而感到別扭,為那些牛事而感到歡悅。

2.一個聰明的記者總是會記得這一點:哪怕寫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稱,但是,主角并不是我,主角是他們。讀者支持謙恭的敘述人。

3.如果你是一名敘事記者,又不去了解采訪對象不想公開的事,那你就不是一名好記者。如果你不在這一問題上掙扎,那也許你并不是一個有人性關懷的人。

4.你為采訪對象所做的事,不應少于你為自己熟人所做的事。而你的工作,是盡快、盡量讓你在采訪對象生活中的出現顯得親切、平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