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瑣記卜家村的圩子墻

早先的卜家村是有圩子墻的,從我記事起,圩子墻已經不完整了,斷斷續續的存在著。但是從這些斷續的痕跡中還能看出圩子墻的大體走向。


卜家村后有土埠,因為在村后,又叫后埠,高大的土埠是天然的屏障,“后埠”也就成了圩子墻的一部分。


卜家村的圩子墻有東門西門南門,因為有后埠阻隔,所以沒有北門。


卜家村的耕地大多在村西,三個門中,西門是進出村莊的主要道路,再加上西門那邊住戶多,人口密,也格外熱鬧,聽我爺爺說,我小的時候,只要睡起來就吵著要去西門,爺爺抱著我,一直出了西門都到了西坡了,我還是吆喝著“上西門”。小孩子嘛根本不知道西門在哪。再說那時的圩子墻早就沒有門了,東門、西門、南門成了人們口中的地理位置。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村莊規劃,加速了圩子墻消失的速度,我們在桂河聯中上學的時候村子東北方向的一段圩子墻還算完整,我們每天從圩子墻的豁口來來回回。我們把圩子墻叫“墻子”,墻子上生長著酸棗,棘子棵,樗樹……·它是我們小時候的“兒童樂園”,我們在墻子上乘涼、玩耍、找“胖棗”、挖“禿老婆頭”。樗樹下還有顏色灰白狀如石頭能裝死的樗樹蛾子,我們叫它“崗垢蛾”……我們把崗垢蛾捧在手里搖晃著它,嘴里說著“崗垢蛾,崗垢蛾你是死還是活……”。印象深的還有村南的那段圩子墻,墻子上有槐樹,人們不斷的在墻子上挖土取土,槐樹老根裸露像一排“大盆景”。


一、六是卜家村大集,一條古道穿村而過,商旅行人在此聚集過桂河,清末時卜家村已經是繁華街市了,壽光鄉土志記載“東青龍鄉市鎮四,稻田為最,田馬卜家薛家廟次之……”。那時的集市可不像現在村村有集,在當時來說“卜家集”絕對是周圍幾十里的“經濟中心。卜家村有紡紗織布的傳統,家家戶戶紡紗織布,到了抓“投機倒把”的年代,買賣不讓做了,集也趕不成了,村里人都是挎著箢子在圩子墻上交易,一是圩子墻高,站得高,看得遠,可以通風報信,二是圩子墻上隱蔽性好,一但有情況可以快速逃跑,人和貨物能保全。我們先人在修筑的圩子墻時候,估計也沒想到一百年后圩子墻又用這種方式發揮著“防御”的作用,你看!先人的智慧總是無處不在的佑護著他的子子孫孫。


我們見證了圩子墻的消失,但是,卜家村的圩子墻是什么時候修筑的呢?我們都知道,圩子墻的歷史并不長,是配合朝廷清剿捻軍的產物,“訓練鄉勇”、“清查保甲”、“堅壁清野”、“地方自保”。桂河村有塊重修永濟橋碑,碑文除了記錄修橋事跡還記錄了修筑圩子墻的時間,“咸豐辛酉,捻匪東掠,筑堡設防……”。咸豐辛酉年,是咸豐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距今163年。桂河村的圩子墻修筑于咸豐十一年,由此可見,作為鄰村卜家村的圩子墻應該也是同一時間修筑的。場景和我們前些年的“出伕”類似,今年挑個溝,明年挖個河,來年修個鹽場,后年修個蝦池”,上面讓你干啥就干啥。


“訓練鄉勇、堅壁清野、筑堡設防、地方自保”。圩子墻的作用是防御,只要不出門,不和捻軍正面接觸,自保問題不大,訓練鄉勇的團練們可不這么想,立功心切,覺得練的差不多了,想和捻軍較量較量,基本一出圩子墻就是送人頭。從附近村莊阻擊捻軍來看基本都是這種情況,咸豐辛酉春,捻軍竄昌樂。行至戴家莊、牟家莊兩團練之間。戴家莊的戴文光和牟家莊的牟爾恭相約共同阻擊捻軍,一開始還占了上風,后被捻軍逐個擊破………“這邊的戴文光及弟弟中孚、兒子鳳翔、侄子鴻逵、鴻磐、鴻舉……“俱死之”,并族眾戰陣亡者五十有六……一時,練勇同遇難者百余人,而“戴氏之族尤慘”……那邊的牟爾恭由開始的“聲息不通”、“率眾苦戰”、“援竭力窮”……直至最后“以身殉事”。還有東龐陳的陳殿飏,圩子墻還沒修好捻軍就來了,陳殿飏把大家召集起來共同抵御,但是大家伙都認為圩子墻還沒修好,根本沒辦法抵御。大半個村子的人都選擇了出走躲避,捻軍逼近東龐陳,雖然陳殿飏經過了奮力的堵截和抵抗,由于雙方實力懸殊,敗下陣來。陳殿飏的次子在戰斗中被俘虜,小兒子被殺死,婦女們為了保持貞潔,“烈殉者數人”,陳殿飏投井自盡。鄭王莊的劉其安老師的博客中記載了他所居住的鄭王莊圩子墻外就有兩座“長毛墳”。鄭王莊人是直接在圩子墻上放炮,當場就炸死了一個“長毛”,火炮一架,炮彈紛飛,捻軍大驚“轆轤頭!轆轤頭……”。


現在,卜家村的圩子墻已經無跡可尋了,記憶中圩子墻,也成了我斷斷續續的回憶,有時候覺得滄海桑田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不經意間的轉瞬,又讓我錯愕悵然,圩子墻成了記憶的片段,后埠也挖成了后灣。


(壽光老卜圖文原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壽境東南六十里,有桂河村。溎河水由南向北,穿村而過,在河的西岸還有一片屬于桂河村的區域,與我們卜家村的街道連接著。...
    卜祥山閱讀 406評論 0 3
  • 我的家鄉卜家村,村后原有土埠,高約三丈有余,因在村后,稱作“后埠”……正因為這座土埠橫亙在村后,以至于以前...
    卜祥山閱讀 790評論 0 0
  • “學校”一詞始于民國,“民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傳統與現代的糾纏,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新舊思想的交融,社會轉型的...
    卜祥山閱讀 71評論 0 0
  • 書上說的池塘,水塘,在我們老家叫“灣”。加上方位,加上物種,加上建筑等,“灣”就有了自己的名字,比如東灣,西灣,...
    卜祥山閱讀 385評論 0 1
  • 村北有后埠,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村子筑有圩子墻,后埠就是村莊的天然的屏障,村子有東門、西門,南門,因為有后埠阻擋,所...
    卜祥山閱讀 160評論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