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巷子是成都的文化地標。我的《窄巷子 寬生活——成都歷史文化街區復興之路》一書正式亮相。
《窄巷子 寬生活》一書由四川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對寬窄巷子的歷史淵源,保護改造及開街8年來的情況首次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揭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寬窄巷子模式”,及作為成都文化創意和旅游產業典范的寬窄巷子城市名片的打造秘籍,適合來寬窄巷子的游客,或深度了解寬窄巷子的行業人士閱讀和收藏。
以下為摘錄引子部分:
四月的成都,花事正繁,陽光暖烘烘地鋪灑下來,毫無節制。成都人,要么出城追花去了,要么躺在河邊的椅子上,守著一杯花茶,懶洋洋地曬太陽,像個迷路的老神仙,一時無奈逗留在人間。悠哉游哉,年復一年。
就是在這樣一個下午,我又來到寬窄巷子,在最安靜的井巷子東頭,隨便在街邊找了把竹椅子,就著一杯蓋碗茶,仰望著濃密的樹陰發呆。從樹葉縫漏下來的幾縷陽光,或者灑在身上,或者照在身后木柱的雕花上。一個漂亮姑娘正從巷子里走過,身著花裙戴著彩框墨鏡,擎著一只冰淇淋,慵懶而時尚……
如此春天的日子,雕花柱下曬太陽,默個瞌睡打個望,夫復何求!
這里是成都,現在,寬窄巷子,挺好。
茶桌子的對面,就是那段著名的殘磚墻。據說專業的說法叫“磚文化博物館”。成都雕塑家朱成的大作。但我更愿意把它稱作殘磚墻,因為在某種意義上,這段磚墻就是歷史的殘磚剩瓦,數千年成都的生活記憶和意境,寬窄巷子的另一種表達。意味深長,但并不高深,是可以觸摸和感受得到的質地和溫度。
這段墻,有四百米長,全部用磚壘砌而成。這些磚年齡各不相同,從秦時張儀筑城算起,有二千三百歲,連來自寶墩古城遺址的那抔黃土也算上,最老的則有四千多年。順著墻一路看過去,寶墩遺城、金沙竹泥、羊子土坯、秦筑城廓、漢磚遺風……直到皇城殘影的清代磚,萬歲展館的瓷磚,還有用半浮雕加噴繪老照片,展示的老寬窄巷子的一些生活場景。看著這些浸潤了成都歷史、文化和民俗的殘磚,甚至伸手觸摸到它們的花紋,很多記憶就變得鮮活起來。
就是這樣。歷史,不是罩在玻璃柜里的參觀品,而是要生活在其間,觸摸到它的印痕,嗅到空氣里真實的氣息。體驗老成都的歷史和味道,但不需要穿上戲服玩穿越,而是好好生活在有滋有味,活色生香的現在。
沿著這段磚墻,走進現在的寬窄巷子,就像撫摸著千年成都的血脈和心跳,走進成都人真正的市井生活。如今的寬窄巷子,正是成都歷史的縮影底片,成都人精氣神的凝結點。成都,從四千年前走到寬窄巷子,一脈相承,氣韻不斷。
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條巷子,還是三百年來的老樣子。古樸的老院落,狹窄陰涼的寬徑,墻角不知名的雜草依舊叢生。大樹陰下,一只肥碩的老貓在茶客的桌子上翻了個身,茶客看它一眼,把茶碗挪一挪,繼續擺不完的龍門陣。這些,仍然是我們熟悉的韻味,但細細體會,卻發現改變了什么。
改變的,是院子里的雜亂堆放,岌岌可危的破瓦朽柱,不再是一派衰敗氣象。還有改變了的,是分布于各個院落里的地道川菜、川劇和蓋碗茶,也有匯聚世界各地的美食、咖啡和藝術品。悠閑與寧靜依舊,卻又滿是現代和時尚的氣息。嗯,現在的寬窄巷子,是歷史的,卻不腐朽和衰敗,是當下的,但不喧嘩和浮躁。正是所謂——老成都底片,新都市會客廳。她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她是悠遠的,又是豐富的……
在上世紀的最后十年里,像中國所有的城市一樣,成都的街道和建筑都在改頭換面。轉眼之間,目所及處,皆是千面一律的水泥樓,明晃晃的玻璃幕墻。走在街上,人們一時茫然無措,像被空投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充滿焦慮和疑惑。這時候,藏在高樓大廈之間,還殘存一絲寧靜的寬巷子和窄巷子,漫布街邊的老房子舊院子,和幾乎是老成都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節奏,吸引了成都人的目光,甚至也吸引了外地人和外國人。
寬窄巷子,成了成都人緬懷舊時光的精神家園,和最后一塊圣地。也是剩地。
那時節,這兩條老巷子還處于自生自滅的原生態模樣。路面坑坑洼洼,街沿邊長了些小叢的雜草,灰黑的老墻有些斑駁。虛掩的木門,偶爾吱呀一聲被拉開,里面的住戶趿著拖鞋出來,在門前的梧桐樹枝上,晾上兩件濕漉漉的花衣裳,然后踢踢踏踏朝巷口走遠了……
我們躺在竹椅子上,喝兩塊錢一碗的茉莉花茶,翻報紙,擺些無關緊要的閑話。蓋碗,青花瓷,擺在古舊的方木桌上。那些在街上走來走去,好奇地東看西瞅的人,多是外地來的游客,因為聽說了寬巷子的大名,要過來沾些靈氣。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已經有消息說,政府將對寬窄巷子進行拆遷改造。2005年,則成了讓眾多熱愛寬巷子的人,忘不掉的一年。眷戀,嘆息,疼痛和疑問,被泡進了每一碗茶,喝得五味雜陳。我們并不清楚,經過打造的老巷子,終究會變成什么樣子。
直到2008年7月,汶川地震帶來的慌亂暫告一段落,開始有朋友重新到成都來旅游,提出想去寬巷子看看。在此之前,經過數年改造的寬巷子,已經在地震后宣布開街。
她真的變了。街道平整了,兩邊修舊如舊的房子也整齊了些,幾乎不再有原生態的民居巷子的模樣,比如掛在樹杈上滴水的花衣裳。但細一打量,發現她還是那原來的樣子,只是收拾打扮了一番,換了身衣裙。
八年過去,新的寬窄巷子已經重新得到認可,甚至很多文化人也經常聚集在這里。從早上到深夜,都是人氣興旺的樣子,成都人也好,外地人也罷,草根也好,富豪也罷,不同的人都能在這里找到想要的體驗,互不干涉。七哥的茶鋪子還在,真正的成都市井生活也還在,而那些整飭后的院落,也有了更多的故事。
就像那堵殘磚墻,從過去而來,還將向未來延伸。
只是,需要探究的是,寬窄巷子,凝聚了成都厚重的歷史和精神,卻又走向破敗的老巷子,如何經過改造的陣痛,在八年的復興歷程中,重新勃勃地生長起來,而且充滿涌動的生命力量?并因而成為成都,乃至四川形象最具說服力的新名片。
臺前幕后,相信都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而那些老院子,又生長了些怎樣的悠悠故事呢?
讀懂寬窄巷子,這本書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