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令是敕令,你看在道教的符中,它最上面的兩個字就是敕令,言下之意就是三清所下的法旨,皇帝也用敕令,這其中的含義就不言而喻了。意思就是皇帝代上天下旨,任何人都不可違背。太子如果想發布令,只能叫令,或者干脆就一個字,令。從行政級別上來講,李世民發出的令要比皇帝發出的令是低一級別的。李淵作為皇帝,他是有權限發動天下兵馬,擒王制裁李世民的,如果情況真的是這樣,到時候倒霉的就不只是李世民一人了。天澤府那一幫子跟著李世民出生路死的鐵哥們,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要去菜市口領個套餐。但是如果李世民接了皇位,李淵讓位成為太上皇,他跟他的兄弟們就算是平穩落地了。這事可不是鬧著玩的,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時,他只是暫時控制了局面,他并不代表著你永遠都能掌控住局面。當時武德朝中的實權老臣是不在少數的,一旦給了李淵機會,他是有能力去制裁李世民的。可是一旦李淵成為太上皇,那些中以李淵想跳腳的老臣看不到希望之之后,也就消停了,你千萬不要覺得李淵他就是個無能之輩,江山都是靠李世民一個人打下來的,李淵這個人作為大唐的開國皇帝,還是有非常多的過人之處的,而且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朝廷的實權絕對是掌握在李淵的手中的。
咱們就看這么兩件事,第一件,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一戰秦雙王,可謂是名震天下,李世民事后答應被俘的夏王竇建德饒他一命,也是李世民做了這樣的承諾,竇建德的部將才答應歸順大唐。結果回到長安之后,李淵就將竇建德處死,這件事就是啪啪在打李世民的臉。還有劉文靜事件,當年大臣裴記誣陷劉文靜謀反,劉文靜跟李世民的關系是非常好的,劉文靜曾多次隨著李世民出征,所以負責審理案件的李世民就想救下劉文靜,他在結案時說劉文靜是被冤枉的,結果李淵直接無視李世民的審案結果,也不顧李世民等人的求情,執意要將劉文靜以謀反罪處死。
最后還是到了李世民繼位成為皇帝之后,才為他的好友劉文靜平反遭遇。所以你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李淵對大大唐朝廷當時是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的,權力的基礎是由人架構而成的,李淵之所以能夠掌握朝廷,就是因為在朝堂中有一群為他效力之人。李世民能夠在玄武門之變中奪權,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尉遲敬德全副鎧甲的沖進了海池,控制住了皇帝李淵,不給李淵行動反撲的機會,但是朝廷上忠于李淵的人并沒有被掃除,這些武德老臣如果健在,李淵跟他們都是有機會翻盤的。李淵這個人有一點是非常優秀的,就是這個人手腕特別靈活,八面玲瓏,能屈能伸。隋朝末年,對中原威脅最大的并不是那些豪強,而是突厥。李淵曾經派劉文靜傳話給突厥的侍婢可汗,愿以可汗兵馬陸京師,人種土地,陸塘工臺,帛金寶路,突厥史必可汗。聽到劉文靜這一番話之后是大喜,派遣了 2000 兵馬起兵,幫助李淵奪取天下。李淵這個舉動,不但是穩住了大唐的后方,還贏得了突厥的援兵。當然了,李淵也送了突厥人不少的錢財,并且還對突厥稱臣。
有人說了,這件事不是挺屈辱的嗎?讓大唐損失了這么多的錢財,你換一個角度去想一想,當時可是天下大亂,突厥幾十萬騎兵可不是吃素的,如果這個時候突厥的騎兵大舉侵入中原,那后果還是這點錢才能解決的了嗎?李淵曾經就跟李世民說過這么一番話,然立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金邦濟世,也不解決突厥這個后方不委曲求全,天下永遠都是無法安定的。所以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淵為政是相當成熟的,至少他在朝堂上是個非常難斗之人,這樣的人如果還是皇帝,朝中還有那么多支持他的人,只要一有機會,李世民跟天色府的兄弟們必然是死無葬身之地。但是如果李世民當了皇帝,這種可能性就會被大大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