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是種精神疾病——寫在世界艾滋病日


01

2006年,莎莎一歲,她的母親去世了。

2009年,四歲時,莎莎在家里的門上用粉筆寫下了自己的夢想——我想當鋼琴家、舞蹈家、老師和科學家。

2014年7月,莎莎被確診為艾滋病。

2015年4月,父親因患艾滋病去世后,莎莎得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里,她兩次被其他同學家長“趕”出校園。她所在的小學開了一場家長會。主題是,莎莎應不應該繼續留在學校讀書。莎莎站在爺爺旁邊,怔怔地聽家長們說她的病,講蚊子叮咬,講血液傳播。這些,她都聽不懂,但最后還是被家長的一聲呵斥嚇哭了。

有家長瞪著她說:“你不能在這里讀書!”


從那個時刻開始,她感覺到孤單?!按蠹叶寂挛?,無論做什么,我都是一個人。”這個敏感的女孩覺察出了一切。莎莎最好的兩個朋友,也漸漸疏遠了她。沒有人陪她玩了。

最終,她只能待在家里,等待校長每周一次送課上門——這幾乎是她與外界的唯一聯系。

在家里,她也感覺到被隔絕——奶奶為她準備了單獨的碗筷、杯子、臉盆和水桶。每晚,她只能抱著一只毛絨玩具熊睡覺。

第一次看到這些東西時,她跟奶奶生氣,“別人怕我,連你們也這樣。”哭累了,奶奶跟她解釋,她有傳染病,沒有辦法。


02


四川南充,艾滋病男童坤坤給檢測出有艾滋病,遭到200名村民聯名驅逐,這里面包括他爺爺。后雖受到媒體報道,成功入學一所學校,但是該學校卻出現不少的學生要求轉學,該班的學生甚至很多沒來上課。

03

麗麗,一樣患病。爸爸爺爺陸續死去,媽媽離開了家庭遠走,現在就剩下9歲的麗麗和奶奶在一起貧困的活著。她們對別的村民來說,似乎是一種“惡魔”,沒有敢靠近她們。

麗麗書包里都是藥,每天早晨6點45分吃一次,晚上6點45分吃一次,不能晚也不能早,必須準時。她很懂事,學校離奶奶家不遠,每天上下想都自己去?;氐郊疫€會幫奶奶做點家務活。

“我以后想考大學,考杭州的大學?!崩蚶蛘f。

但醫生說她很難活過20歲。

04

莎莎、坤坤和麗麗都患有有艾滋病,她只是全國8000多例艾滋病兒童中的一個。而她的孤獨、寂寞、壓抑和小小的不甘,被卻是艾滋病兒童所共有的。眾多的“莎莎們”被排擠、被孤立、被歧視,甚至被驅逐出家門。

人們談“艾"色變,似乎艾滋病三個字代表了邪惡、骯臟和齷齪。

對個人而言,疾病不僅僅是一個生物過程,而且還是一段經歷,它很可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對人的整個一生都有影響。艾滋病兒童們在天真的童年中所遭受的經歷,往往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甚至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


疾病有時候不僅僅襲擊單獨的個人,而且還襲擊整個群體。在艾滋病上,可以說是表現方式不同,一個人罹患艾滋病,除了在生物意義上的傳播危害,還有無形的精神上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潛移默化的,表現在患者周圍的人、所處的環境和整個社會對患者的不良態度。

所以說,艾滋病的危害不僅僅在于他的傳播速度和無法治愈的生物學意義,還在于它對人們內心的改變和扭曲。

就像這些艾滋病兒童,通過母嬰傳播的方式無辜罹患疾病,艾滋病對于他們來說,僅僅是一種疾病,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然而,他們卻替成人們,承擔了艾滋病帶來的非議、冷漠和歧視。在他們稚嫩的心靈中,過早的刻入了成人世界的灰暗和險惡,他人的歧視,就是在他們心里刻字的刀。

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就業、醫療、社會治安等諸多問題。減少人們對艾滋病的誤解,努力消除歧視,迫在眉睫。

希望艾滋病兒童能夠擁有一個平凡普通的童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