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教室里紛紛擾擾,孩子們來園,游戲,吃點心。
像往常一樣,我笑臉迎接孩子們的到來。小馨來了,我連忙打招呼:
“早上好,小馨。”
小馨的外公,面無表情,質問到“昨天小馨的外套沒有拿回去?”
我想起,昨天她走的急,忘記拿外套,我還特地打電話給她媽媽,生怕孩子著涼,麻煩她奶奶回來取一次。
“是這樣的…”我解釋給小馨外公聽。
“孩子起床怎么不給她穿外套?她感冒了你不知道嗎?”
我心想老人家,大概沒理解我的意思,我再一次解釋了昨天發生的事情,并強調孩子的感冒是前幾天就有的。
可是,他依舊不依不饒,直指不給她穿外套就是導致孩子感冒的原因。
對不起,我不再耐心回應,他不配。
什么是溝通?那是建立在搞清楚狀況后的交流。幾次無效溝通后,我只得回應——
“以后請你搞清楚事情的緣由再和我溝通。”
人和人之間最基本的是尊重,無理之人不配。受職業對象限制,孩子還小,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對這個世界也是懵懵懂懂,我們一直處于被懷疑的狀態。
此時,你的付出不被理解,感受到這份職業的無力感;你的堅持和努力,并不會得到回報。
也許早該明白,努力會如同你呼吸暢快,內心的柔軟與堅定是伴隨你的力量,留有恰好溫度,又有身披鎧甲的勇氣。至少我問心無愧,又何必求得每個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