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1

《最好的告別》? Arlene 20220228 閱讀筆記

先引用一段書的原文: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死亡可能是一個敏感而忌諱的話題。作為醫生,我深知生命是一條單行線,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生老病死的進程不可逆;但對于大眾來說,有人會感到驚駭。無論怎樣小心翼翼地措詞,仍有很多人覺得這個話題太殘酷,可能會讓人們聯想到這個社會準備舍棄病人和老人。其實,恰恰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拒絕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與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們的末期病人和老人才會成為無效治療和精神照顧缺失的犧牲品。好在我們的社會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待解的問題,我們正在為生命的末期關懷開辟安寧緩和醫療(臨終關懷)的新路徑。到那一天,生的愉悅與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志。


這本書的作者是位醫生,他用很客觀的角度講述一個人的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斷的掌握各項技能,那些新奇的體驗會讓人驚嘆生命的偉大。

但是,隨著生命開始走向衰老,我們又面臨著不斷的失去,失去肌肉、失去聽力、失去語言、失去記憶、直到最后失去生命。。。可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們要如何面對,卻沒人能給出建議。

如果能選擇,我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安靜的留在自己家里,穿上漂亮的衣服,畫個淡妝,跟我們最親密的愛人以及家人、朋友做個道別,再等待生命終結時刻的來臨。可是現實情況往往事與愿違,我們大多都是以突發某種疾病的形式,被家人叫救護車拉到醫院,被推進ICU病房,身上插滿各種管,不斷的觀察生命體征的數值。

就我個人而言,是害怕開刀手術和打針的。生命已然將要走到盡頭,再無謂的浪費醫療資源又有什么意義呢?不如把它留給更需要的人好了。更不想在孤寂和恐慌中感受生命的流逝,一句話都沒來得及說就結束了。

看完這本書我似乎更理解身邊的老人了,理解他們隨著身體衰老而出現的一系列心理變化和生理反應,盡可能讓他們有生活質量,體面的走完生命的最后階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