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清明:煮黃飯,蒸艾餅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添一抹嵐

說起清明,大家口中總會蹦出一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然這兩天,并沒雨紛紛。春日正好,春色無邊,春風撫面,春天里最好的光景都在清明前后浮現。

無靡靡細雨,無昏昏天色。拜祭先人路上,看蒼茫原野,春意正濃,縱心有百千感慨,化作句句話語,話語中也帶了幾分釋然。

說實話,我是和先生結婚后的這些年,才參與到清明拜祭中去。娘家的風俗習慣,清明節拜祭,女子無需跟隨。我曾跟母親說,我想跟隨爺爺他們去拜祭祖先。母親不準,她說村里沒有女子拜祭的先例,勸我還是別破例為好。

雖說無需行山拜祭,但婦人仍得為清明忙碌,用屬于她們自己的方式:煮黃飯,蒸艾餅。

黃飯,染黃的糯米飯。蒸黃飯,會用到天然的著色物:黃梔子。

黃梔子,我們這稱黃飯子
黃梔子性寒味苦,有清熱、祛火、涼血之功效。成熟的黃梔子,表皮沁著褚紅。將成熟的黃梔子摘回,曬干,用塑料袋子密封儲存。待清明蒸黃飯時,拿三兩粒黃梔子敲碎,泡水。離碎的黃梔子,入水的一瞬,已經沁出一縷縷橙黃色素。


拿來糯米,用黃梔子釋出的黃水淘米,煮糯米的水,當然也得用那黃水。這樣煮出來的糯米,粒粒金黃,是純天然的金黃。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清明當天,阿婆會早早起床,煮好黃飯,好讓爺爺他們吃了,行山拜祭祖先,夠氣夠力。


家中婦孺,也一一吃過黃飯。隨后阿婆跟母親還有倆嬸嬸,便聚在一起,著手準備制艾餅。

然而,這艾餅頗有名不副其實之嫌。說是艾餅,但餅里頭并沒用到一絲艾草作原料,只是蒸制時,會在蒸籠上放一層艾葉。所以,這艾餅,跟艾草的關聯,似有若無。

我們的艾餅,用拌了白糖的花生作餡料。蒸熟后的艾餅,吃起來,甜絲絲。若白糖放得多,一蒸,一熱,白糖成了黏黏的糖水,一咬,糖水滿濺。

制艾餅時,會用一個專用的模子來印制。木制的模子,手工雕刻的花紋,將已包入餡料的粉子放入模子中,輕輕按壓,再小力敲打幾下模子的邊緣處,反手一覆,印了花紋的艾餅就掉下,艾餅制成。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蒸制艾餅時,除了要用艾草覆蓋蒸籠之上,還得用到芭蕉葉。從芭蕉葉上剪下一個個小葉片,往上面沾些油水,把艾餅放置圓葉上,開始蒸制。有了艾草跟芭蕉葉,蒸出來的艾餅,不僅混有艾草的香,拿著還不粘手。

記得我小時候熱衷于剪小圓葉。每當母親砍來一大扇芭蕉葉,我便一馬當先拿來剪刀,給芭蕉葉剪成一個個小圓葉。

我不喜甜食,母親曾特意給我包了幾個咸味的艾餅。我滿心歡喜,待專屬艾餅蒸熟,我一手捻起往口中送,迫不及待。怎料,嚼幾下后,總覺味道不對頭,似乎艾餅本就該是甜的,不然怎么這咸艾餅讓我吃得如此別扭。后來,我就沒讓母親制咸的艾餅。

自從結婚后,清明時,我都得去行山拜祭祖先。先生這里清明也有煮黃飯的風俗,可不曾見有人家蒸艾餅。

黃飯滋味仍能嘗,但艾餅已是多年沒吃過。往昔,總嫌艾餅是甜食,不怎么愛吃。但這幾年里,看見路邊的艾草,芭蕉,我的心,便由然回味起艾餅的滋味來。




各位好,我是添一抹嵐,一對龍鳳胎的媽,帶娃做家務之余,還有些空余時間。偶遇簡書,甚是歡喜。2017,堅持更新,目標350。望各位關注并監督,更愿我們共同進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