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我所有接受培訓當中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個,該思想把個人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從低到高分別為依賴、獨立和互賴,并提出了7個習慣。前3個主要提升個人處理事務的能效,而后3個則上升到人際關系的改善,通過不斷優化個人和人際溝通能力,從而達到工作和生活的高效能。
習慣1: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不僅是指行動的主動,也包括對周圍環境反應的積極主動。我剛參加工作時,總是會積極參與一些額外的工作,為的是多多學習一些知識。但有時候做錯了仍會受到領導的批評,每次受教育后總是像霜打的茄子,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其實這個時候通過自身積極地轉變,例如說一些:”下次一定可以!“之類的自我鼓勵的語言,則會更容易接受的多。
再次,積極主動也包括積極擴大自己的影響圈,減小關注圈的意思,意為多增加自己能夠改變的,從自身做起。我之前公司的領導是個技術控,對項目管理的工作不是很重視,為此與其他部門關系總不是那么融洽。此時,我唯一能通過做的是自己主動承擔起項目管理的工作,配合領導的工作改善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后來取得不小的進展,也為我在此后轉向項目經理的職位打下基礎。領導的風格是我們的關注圈,但我們未必能改變,唯一能改變的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問題。
習慣2:以終為始
從事項目管理工作后,我對習慣2有了更深的理解,即每件事在做之前都先想好目標和計劃,然后做出行動直到完成。當然,這里更強調了每個人物的多重身份屬性,不僅是員工,也是父親、母親,兒子女兒或是丈夫妻子。我們可以通過記錄自己每個身份的個人宣言,來指導自己在不同身份時的行動。
習慣3:要事第一
我想這一條應該是作者從德魯克《時間的管理》一書中沿用過來的,是將事情按重要性分為緊急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等四個象限。我們應該將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對于不重要的事情我們應該放棄。我個人的做法是列出每月、每周、每日需要完成的事情,待所列事項完成后,才會解決相對不重要的事情。
?????? 如果熟練做到以上三條,那么恭喜你,你已經擺脫依賴達到自我獨立階段了,但人的社會屬性告訴我們這些還遠不夠,以下三條告訴我們如何改善人際交往。
習慣四:雙贏思想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只有自己贏才是贏,工作后也經常會遇到互不相讓的事情,例如我最常遇到的就是采購部門希望變更設計,而設計部門則堅持不變,最后雙方不歡而散。其實,這都是我們沒有相互合作的意識,也沒有認識到這個世界的機會足夠多,完全能夠滿足你我之間的需求,互相合作、互相提高才是最理想的結果。書中提到的雙贏思想就是鼓勵我們在遇到爭執的時候,雙方合作尋找更優的第三方案,讓大家都接受?,F實中,雙贏的方案比較少,更多的還是某一方妥協或接受,但至少我們能夠在溝通的過程中保持雙贏,不損害雙方的信賴基礎。
習慣5:知彼解已
知彼解已意味著我們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要真正從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替別人考慮問題,這樣別人才能站在你的角度考慮你的問題。人際溝通的根本就在于雙方都知道對方是什么意思,溝通才能進行下去。我之前負責產品設計的時候,需要經常跟工廠的同事溝通關于生產的事項。其實很多時候我都能聽到他們抱怨設計不合規范導致的生產復雜和混亂,但我都未能真正理解他們,直到有一次我負責的產品在線上發生生產故障,我才真正理解他們的抱怨。再后來,我總是跟他們一起分析產線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到設計上優化。因此,我跟工廠同事的溝通一直很順暢,也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習慣6:統合綜效
珍視異己,因為別人想到的可能是自己未曾想到的,將所有不同意見綜合起來就會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習慣7:不斷更新
每個習慣都是需要不斷努力形成的,只有不斷實踐,從中體會哪里做得不好并加以改正才能不斷提升自我能效,不僅包括工作,也包括家庭。
作者說這7個習慣是他在不斷總結前人所得的基礎上優化的結果,是早已經過不斷證明的方法論,也是每個人應該珍視的行事法則。對于職場的人士來說,只有掌握以上7個習慣,才能再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個人會經常拿七個習慣的小冊子翻看,以提醒自己不斷踐行,提高自己的能效。隨著不斷的實踐,我相信自己會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