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標簽,對人,對己,都是一件簡單粗暴的事情。
前段時間朋友接了個心理夏令營的案子,因為要書面給家長反饋一些東西,讓我來幫他參謀一下。
看完嚇我一跳。十幾封信里列舉了每個孩子的缺點,有的孩子行動緩慢,被描述為拖拉懶散,有的經常和別人爭執打架,描述為攻擊性。有的不善表達,是集體活動中的隱形人,被描述為內向自閉。
來自心理咨詢師的蓋棺定論,真是讓人夠絕望的。
我想到以前去廟里,有個“和尚”說,如果不布施敬佛就會走霉運。雖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和尚,還是乖乖仔功德箱里塞了錢。畢竟他是一個光頭穿袈裟的人,沒有人愿意被和尚詛咒。
咨詢師也是具有這種“大權”的人,如果這樣的信反饋給家長,家長會說,咨詢師說了,這孩子就是內向。
我相信咨詢師的初衷本是良好的,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行為和性格,著手改善。但實事真的如此嗎?
有個孩子給老師寄賀卡的時候沒有署名,家長問為什么?孩子滿不在乎的說,我寫的字很爛,老師一看就能猜得到。家長想起自己經常說孩子字寫的丑,他已經把這個當做既定的實事,并不打算去改善。
我上大學的時候,老師講自我認識的時候做了個小游戲。讓每個人寫自己的十個特點,由老師來念,大家來猜這人是誰。我的那一張,剛念第一條就被大家猜中了,我寫了我是個糊涂蟲,經常丟東西。當時還莫名其妙的覺得很光榮,大家原來這么了解我呀。我躺在這條標簽上,舒舒服服的做了好多年的邋遢鬼。
標簽,貼著貼著就成真的了。死豬怎怕開水燙?
其實標簽本身不重要,標簽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才重要。
就拿我家貝貓來說。(又暴露了我曬娃狂魔的本性)
他總是“亂扔東西”,吃飯的時候總是把勺子扔在地上,在小推車里也會時常“不小心”掉下來玩具。據我們觀察,這樣事情多在沒人理他的時候發生,其實他是想引起大人的關注。
他還很“不守規矩“”,每次上早教都不能按時歸還玩具。后來發現貝貓的專注力其實很棒,只是想多玩一會兒而已。當我試著接受他,不去強求他歸還,等到下一個環節,他自然的被新的東西吸引,我們之間長達半年的拉鋸戰,最終以我放棄貼標簽而結束。
貝貓最近特別喜歡采花,我教導他,要做個“文明寶寶”。最近正趕上公園籌備花展,我攔都攔不過來,最終還是讓他得逞了一次。他拿在手里說小喇叭,嘀嘀噠嘀噠。我猛然想起,上次回老家,在小院兒里給他摘了喇叭花, 我為他唱了一首《小小牽牛花》。貝貓只是想復習那段愉快的經歷而已。我只要在比劃出吹喇叭的樣子,再配上小曲,他就很知足。
養孩子,就跟玩腦筋急轉彎似的。表面是這樣的,實事上又是那樣的。只有把標簽放下,思路才會開闊,這樣的“急轉彎”才能成為可能。
以前看到過一篇文章《教育就是留著燈 留著門》,具體內容忘記了,但這個題目深深刻在我腦海里。
我已經三十歲,還在重新塑造自己,摩西奶奶76歲開始作畫,80歲舉辦個展,100歲啟蒙了渡邊淳一。
不只是對小孩子,任何人都一樣,不輕易下結論,給別人余地,給自己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