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的大名一直都知道,兒子讀了之后也曾經給做過介紹,但自己真正讀到卻是這次薄荷閱讀。讀的時候,有盛名之下未必有其實的感覺,尤其海上捕魚的過程描寫,還有些無聊。海明威的這部小說更多是美國好萊塢大片的風格:情節簡單、主題明顯、音畫震撼。電影院里看這種電影,有人看的投入激動、有人把爆米花吃完了、有人干脆睡著,也有人會有一些思考,總會有些收獲,因人而異,或多或少。
小說講的是一個傳統的古巴捕魚老人,84天在海上一無所獲,仍然堅持出海,終于捕到一條超大的馬林魚;不想又遇到鯊魚掠食,等回到港口,三天的成果只是白白的魚骨架。與這個簡單故事相對應的就是那句著名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海明威不是影視導演,但他的描寫,仿佛攝影機,遠近虛實間、宏大細微處,極具畫面感。據說也有《老人與海》的電影,還沒有去看,怕毀了感覺。
看完之后的思考是什么呢?不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也不是其它堅持什么的那些耳熟的明顯主題,而是個人有感而發的一些觸點,比如:
人是可以被打敗的。單就捕魚這事兒來講,老人已經被打敗了。老人的捕魚技術無疑是好的、意志無疑是堅定的、年齡雖老但體力并不衰弱且足以捕魚的;他也確曾輝煌,他的失敗在于時代變了,他卻沒有改變。現代化的捕魚方式開始大行其道的時候,不隨之而變,他的輝煌也就只能停留在過去了。無論如何努力,他都不會再有什么機會了。他的希望,那個孩子,如果不作出改變的話,也只會繼續他的失敗。這里強調一點:個人并不贊成現代化的過度捕撈,對大自然的過分侵掠;老人的傳統捕魚方式與自然更和諧。一個人一個活法,老人的堅持也非常值得敬重。但是,就事論事,單就捕魚而言,老人已經被打敗了。現實中的老人——海明威也被打敗了,自殺可能是他最后的抗爭。人們往往很糾結于失敗的定義,比如可以輸不可以敗、可以倒下但不能放棄等等,歸根結底,就是要主觀判定、精神勝利。但有時候想想,真的看開了,失敗了又怎樣呢?放棄了又怎樣呢?重新開始就好了。
然后說堅持。老人無疑是很堅持的,很多人也會贊賞這部作品的主題之一——堅持。84天沒有打到魚,仍然堅持出海,終于打到了一條大魚。但堅持很容易走向頑固,書中老人也意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就是堅持走的太遠了。現實生活中,堅持是一個道理很容易明白的,卻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難的還不是堅持本身,而是堅持的結果和意義。不以成敗論英雄,那以什么論呢?成敗也許不是惟一的標準,但絕對是論英雄最重要的標準,至少是之一。堅持的價值與否,在于你的方向和選擇,也在于結果。成功在于堅持,失敗也在于堅持,成敗之前、難測之際,堅持在于自己的選擇和信念;成敗之后,堅持在于自己的面對和反應。小說中,還是用捕到了馬林魚來作為老人堅持的回報,閃耀的白魚骨作為老人堅持以及贏得尊重的見證,另類的成功。重點不在于是否以成敗為標準來論英雄,而在于成敗的標準怎么界定,最可能被接受的也就是堅持自己、自己堅持就好。
這部小說的一條暗線應該是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的沖突和相處。老人之所以輝煌不再,按傳統的方式不再能在近海打到魚,就在于現代漁業的發展。他夢境中總是出現的獅子,應該就是因為當時的非洲還未被現代化侵蝕,這個草原之王就像老人的過去和夢想——海洋之王。獅子和老人也都是掠奪和殺戮的,哪怕他覺得自己尊重馬林魚、馬林魚愿意相互爭斗中被捕殺。但他內心里認為各憑己力對決是公平的,與自然法則不沖突。而借助現代化的力量就不是這樣,他不認同且拒絕同流,所以才有了他孤獨的堅持和失敗,也有了獅子的夢想和對孩子的培養和冀望。
因為情節的簡單、平淡甚至無聊,把這部小說看下來也要有點小堅持,需要相對平靜的心境。有過類似經歷的人讀起來應該更有感觸,更深刻,那種安靜的、平靜的深刻。掩卷之余,想想自己的“老人與海”,自己的獅子和孩子;也或許,什么都沒有,只是略略沉思、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