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與子的愛恨情仇

昨晚看了一部美國電影《母與子》,完全是從女性視角演繹的細膩而深刻的影片。看后不由得心潮澎湃。因為這樣的故事在生活中也常常上演。故事的女主人公50歲了還單身,因為忘不了14歲時生下的交由別人領養的女兒,她一直生活在悔恨、自責和痛苦之中。這個女兒表面堅強,獨立,很早就決定不生育、不結婚,17歲就在境外做了結扎手術,但卻反復離開和返回生母所在的城市,卻又不敢主動相認。

電影從一個獨特的角度作為切入,14歲未成年少女未婚先孕把孩子順利產下,送去給別人領養……這樣造成了一個問題:未成年母親深深的懺悔。這導致了她不能與母親建立很親密的關系,進行很好的溝通,因為母親當初作為監護人替她簽字并對孩子做出處理,導致母女倆的感情非常淡漠,很少溝通,彼此都不快樂。母親甚至更親近女傭,直到母親去世她都不知道母親把自己家傳的項鏈贈予了女傭的孩子。而作為一個未成年的未婚媽媽,自己走過的也是一條自我救贖之路,直到她的丈夫出現,給她鼓勵去尋找自己的孩子。

其實在我的工作中曾經就碰到過一些這樣的例子。有一個外地的十四五歲的女孩子孕足月了,她的小男友就是同班同學,她的父母離異,她的父親簽字、手術后就走了,術后新生兒就交給一對不孕的夫婦收養了。那個小女孩天真、幼稚的小臉時常浮現在我的眼前,讓我心生憐惜。未婚先孕、未成年的媽媽唯一的出路便是把自己親生骨肉轉手送人,生生地別離。在她的心底是否有一道深深的疤痕,時不時地會被揭開,流出汩汩的鮮血?電影中的那位母親在她得到自己親生女兒的信的時候,女兒因產時大出血已經離開人世一年多了。這讓那位母親深深地絕望,自己的骨肉一輩子都沒機會見一面,這無疑是老天爺對這些可憐的未婚先孕的媽媽的懲罰。

而她的女兒的一生也是極其悲慘的。一個從小就被寄養在別人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是多疑和敏感的,她隨意搬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更好的生活而不依靠任何人,即使鄰居善意的送去問候,她也會保持一個禮貌性的微笑但始終存在著距離感和冷漠,她和老板發生關系,自己一個人去做婦科檢查,當得知自己懷孕了,便離開了那個地方和男人,一個人孤單地度過孕期。她17歲去境外做結扎、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直到孕育生命的過程讓她才一點點放過自己,嘗試著尋找生母并原諒了她。

不過她太過倔強,明明合并“前置胎盤”,醫生告訴她需要在預產期前手術終止妊娠,她依然要試產。胎盤堵在產道的大門口,這如何能夠生得出來?最終還是做的剖宮產。因出血過多,她最后賭輸了,沒能過這道鬼門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眼睛還睜得大大的,可能沒能見到親生母親感到非常遺憾。也許她是在走那條母親走的路……用生命去換取自己對母親的諒解。

這是美國電影,反映了美國一小眾人群的現實。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也總能碰到這樣一些未婚先孕的媽媽,人們總是喜歡拿有色眼鏡看她們,卻不知道她們的身上已經背負了太多的枷鎖,她們的生活毫無樂趣、生機,她們的人生顯得蒼白無力、毫無價值。我們追根求源后往往發現這些未婚先孕的媽媽們都有著破碎的家庭,父母的離異,家庭的撕裂。因此,要想減少未婚媽媽的數量關鍵是建立和諧的家庭生活。這不僅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個做母親的責任。給所有的孩子創造一個快樂、健康成長的環境。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