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屬哲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
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這就容易形成“意識形態偏見”。西方企業就很難理解中國國有企業的地位和運行機制,而中國很多企業也很難理解什么是自由市場。政治上的“極左”和“極右”,這也是意識形態極端的一種體現。在特定環境的影響下,人們自然而然地會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人們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受到它的影響,而不自知。
幸運的是,“意識形態”是可以因主觀意志而改變的,“意識形態偏見”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而避免的。
“意識形態”或許很難擺脫,但至少不應追求過激的意識形態,也不應局限于單一的意識形態,將“客觀”、“誠實”、“勤奮”納入意識形態,將會是非常棒的做法。
1. 不同時代的意識形態 (時間)
2. 不同國家的意識形態(空間)
3. 不同政體的意識形態(群體)
4. 不同社會階層的意識形態(群體)
5. 不同群體的意識形態(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