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一七-二六

(一七)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譯文:

一個人以為正直,所以在人世上能夠生存,不正直的人有時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是因為他曉幸地躲避了災難罷了。

解讀:

孔子竭力宣揚仁、恕、愛、禮等品德修養范疇的觀念,人盡皆知。除了仁、恕、愛、禮等觀念,孔子也很推崇“直”的觀念。可能是因為這個“直”的觀念,跟仁、恕、愛、禮等觀念看起來不太合拍,被后來的儒學繼承者們忽略了,當然有可能是故意忽略的。

什么是“直”呢?

孔子說“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原本都是“直”的,那些“罔”人之所以也能生下來,是因為他們僥幸逃過了劫難。由此可見,孔子的“直”是指人類一種未經熏染的優良品質,正直無邪的意思。這里,“直”跟“罔”相對立。

跟直對立的,還有枉。魯哀公問怎么做,百姓才能心悅誠服??鬃踊卮鹚芭e直錯諸枉,則民服”,反之,則不服。樊遲不明白“知人”什么意思,孔子解釋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币馑际牵偃缇魅斡昧苏钡木樱ㄏ袼慈斡玫母尢?,商湯任用的伊尹),歪門邪道的小人就沒有了使壞的機會,風氣就正。

跟直同類的概念有恭(恭敬)、慎(謹慎)、勇(勇敢)、愿(厚道)、信(誠信)、質(質樸)、知(智慧)等。

(一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

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還在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后,自然會學得比別人好。

《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句,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承好之者突出樂之者。這就如同數學中的邏輯推導,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使用了頂針的修辭。頂針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修辭。它是用前一句的結尾做后一句的開頭,使鄰接的兩個句子上遞下接、首尾蟬聯。

(一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孔子說: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而具有中等資質或道德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較高的學問或道理。

這個『中』是講中根。人有根性不同,根性怎么講?一般講智慧、悟性,淺顯的來講(就是)接受的程度,一般有上中下三根。《雪公講要》里面講,「人之智力不平等,皇邢二疏皆先概分上中下三品?!够寿┖托蠒m兩位大儒他們的注疏里面,都先概略的來分上中下三品,這是就人的智力分三品。「每品又分上中下,合為九品」,三三得九,「此猶粗分」,這還是粗的分法,「若細分則品級更多」。那實在講,人的品級它是很多很多,無量,每個人的根性都不一樣。這里孔子講的中根以上我們才能跟他講上,這個上是什么?是講到性與天命之學。一般人不那么好懂,因為它很抽象,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境界。如果根器很差的,你跟他講講不明白,對牛彈琴。這講的道,講到自性,我們在《論語》講解當中也講了不少。你能聽得懂,說明你是中根以上,要是聽不懂,那你就不必要聽,這個因為我們這講,也是要對上中下三根都要普被,我們也講到一些好理解的,我們就理解那好理解。慢慢、慢慢要提升自己,對于講到性與天道的學問,我們要有幾分契入才行。

所以孔子這里講,不是在那里給我們搞歧視,中根以下的就不要他了,歧視中下根性的人。不是,孔子有教無類,怎么能歧視?這是希望把那中下根人提升,慢慢的把他變成中根以上,最好是上上根,能不能夠提升?肯定能,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覺。每個人的根性跟圣人無二無異,只是每個人的障礙多少不一樣,這障礙就來自于妄想分別執著。隨著你不斷的學習,從知之,到好之,到樂之,不斷的提升,你障礙愈來愈少;損之又損,你愈來愈少,愈來愈少,你的根性就愈來愈提升,就這個道理。所以一部《論語》我們現在才講到第六篇,可能講到第十篇,你就從下根變成中根了;講到第十五篇,可能就中根變成上根;講完了之后,你變成上上根。

(二0)

樊遲問知。子曰: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

樊遲問什么是智??鬃诱f:務必使百姓趨向于義,敬奉鬼神而遠離他們,也就可說是智了?!庇謫柺裁词侨省?鬃诱f:“有仁德的人艱苦努力在前,獲取在后,做到這些,也可說是仁了?!?br>

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在這里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問智,一個是問仁。智仁勇是夫子所謂的三達德。樊遲在這里問了兩個,這個「知」就是智慧。樊遲問智,我們來看夫子怎么回答,什么叫智?首先我們來看《雪公講要》,他把這個背景先提了一下。《「劉氏正義》」,這是雪公引用清儒劉寶楠先生《論語正義》說到:「竊以夫子此文論仁知,皆居位臨民之事。意樊遲時或出仕故也?!狗蜃釉谶@里回答樊遲,主要是講什么?「居位臨民之事」。

  夫子非常懂得教育,真是契理契機。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夫子的回答,一定是符合真理,同時也符合提問者本人的根機和他現前的境況,能夠讓他即刻可以用得上。如果大道理用不上,那就等于閑言語。劉寶楠先生從這一段夫子的回答去推斷,夫子此文論仁論智,都講到居位臨民,是一個做官的人。居位是有官位,臨民是如何對待民眾,也就是做官的人該怎么樣待人處事。所以劉寶楠推斷,樊遲當時應該正在出仕,、正在做官。所以夫子的回答,對于仁和智,都是能夠資助施政,對于做政治也有幫助。

(二一)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注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評析】孔子這里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孔子認為人和自然是一體的,山和水的特點也反映在人的素質之中。因此他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

仁者壽?!痹谇ё內f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穩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

矗立不變,包容萬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則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

面貌,它沒有像山那樣固定、執著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鋒利,可以為

善,也可以為惡;難于追隨,深不可測,不可逾越。聰明人和水一樣

隨機應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發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或規則,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

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展,所以,他們總是活躍的、樂觀的。仁愛之人則和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們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

? ? ?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結果。像山一樣堅忍不拔,像水一樣勇往直前,這就是一個崇高的人,一個有價值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長壽的人。直到現在,愛山、愛水,以山

和水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也是許多中國人的最高追求。

(二二)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p>

翻譯:孔子說:“齊國的政治經過一次改革,才能達到魯國的水平;魯國的政治經過一次改革,便和儒家的大道相符合了.”

到此孔子又提出了“道”,此處所講的“道”應是先王之道,是周王朝治國安邦之道。在春秋時期,齊國是姜尚后人的封地。姜尚帶去的是道家文化,而且迅速發展了經濟,開創了制鹽業,實行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是周公后人的封地,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再加強文化的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二三)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①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后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這里,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二四)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p>

【注釋】

①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鬃拥膶W生。 ②仁:有仁德的人。 ③從之:跟隨著它下去。之,代指落入井中的仁人。 ④逝:往,這里指往井邊設法去救人。⑤陷:陷入井中。 ⑥罔:愚弄。

【翻譯】

宰我問道:“一個仁人,告訴他說:‘井里有一位仁人’,他會照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去井邊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進去。人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無理愚弄啊?!?br>

【解讀】

本章談“仁之辨”,具體談仁愛與欺騙。

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大家記憶猶新,“仁者愛人”,愛人向前多走半步,即陷入愚,仁而愚,即愚仁,仁而不愚,則是仁者的境界。

宰我,孔子的弟子,聰明伶俐,但不拘小節,白天睡懶覺,孔子曾罵他“朽木不可雕也”,但他好學善思,能言善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孔子認為他比子貢還要善說,所以排在言語科的第一名。宰我認為仁和愚頗難區分,故而提問,所問前提,亦是假設前提,“井有仁焉,其從之也”,井里掉進去一個有仁德的人,是否也該隨之跳進去救助他呢?這個提問,表面看來是個一問一答的簡單問話,其實不簡單,結合孔子的一慣思想,宰我給的是一個二難判斷的問話,兩個“仁者”,一個井內,一個井外,井外仁者去救井內仁者,必然自身難保。孔子一慣主張“明哲保身”?!皣械溃溲宰阋耘d,國無道,其默足以容。”“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辈荒鼙4孀砸训娜耍皇钦嬲娜收?;不去救助,非仁者所為??鬃右仓鲝埲收摺皻⑸硪猿扇省?,“舍身以取義”,對另一仁者臨難而不救,于仁義不合,孔子任意取一個角度去回答,均會陷入宰我問話的兩難中之一難而不能自圓其說,孔子到底是孔子,圣人必竟不同凡響?!昂螢槠淙灰病保繛槭裁匆@樣兩難而對立呢?一個反問句,輕輕擋回,不費吹灰之力,“執兩用中”,選一條兩可之路,“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仁君既要前去救助,又要保存自己,不要使自己身處險境,也就是“仁者”既要有仁愛之心,又要有仁義之舉,兩全其美,而不偏執。因宰我是一個假設前提,生活中這類事一般不容易發生,孔子接著又說:“可欺也,不可罔也?!睂Υ幽憧梢杂们∪缙浞值暮锨楹侠淼氖虑槿テ垓_他,你若讓他犯糊涂,仁而愚,象東郭先生一樣愚蠢卻是很難的事情,“不可罔也。”

(二五)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br>

【注釋】 (1)約:一種釋為約束;一種釋為簡要。 (2)畔:同“叛”。 (3)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二六)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p>

譯: 孔子去拜見南子,子路為此不高興.然后孔子就發誓說:“我如果做了錯事,上天就會厭棄我啊!上天就會厭棄我啊!”

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她淫亂,但是又深得衛靈公寵愛,所以朝廷上下都對她非常的敬畏。要想在衛國能夠施展抱負,確實沒有南子點頭,在衛國當時的國情下,就很難成功,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但是這是事實。夫子既然想在衛國能夠推行周公之治,就不得不屈身去見南子。因為南子她也有知人之明,她對于孔子也是很敬重。正因為這一點,孔子覺得對自己名節有損傷的事情,但是對這個國家、對天下能帶來益處,孔子還是毅然去做。因為孔子心中只有天下人,沒有自己,這是何等的仁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關于【時差黨·心文日報】Hi~你好!我是簡書「時差黨」專題主編寧曾。作為主編,我每天都會閱讀很多篇時差黨專題的文章...
    寧曾閱讀 433評論 20 17
  • 文|鳴鳳喬 過年了,又長了一歲。雖然又老了一點點,但還是很喜歡年;雖然過去的年味道很濃,回味悠長,現在淡淡的感覺也...
    鳴鳳喬閱讀 2,197評論 41 60
  • 無聊的時間不如去創造啊,人生寶貴是因為短暫而唯一,人生就要高傲而狂野。 無聊的工作消耗著我們的青春和生命,恐懼的意...
    樓臺花舍閱讀 181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