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生的主題——《長長的路 ?我們慢慢走》讀后感

鄉愁是一生的主題——《長長的路 我們慢慢走》讀后感

#軍令狀#02#解憂雜貨店#

余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文字在,精神在。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余老是在生命里從容漫步的詩人,在時光中暢快漂泊的旅客。已永遠客住天國了。

初識余老是那首《鄉愁》,濃濃的鄉愁,化不開的愁,牽扯著我的心。此后余老帶著這份愁客住新大陸,常思舊大陸。

一路讀來,這種愁充盈著文字,帶動著思念之情。嗅著愁、擎著愁跟著余老走遍了南半球。也探知了新大陸的人情風土,知道了也是烙有中國印記的一部分。

書中知道了余老的發現之美、細心之美、家庭之樂、育兒之苦、憂女嫁而之愁。讀書之樂、交友之快。游山玩水間的天地之美。

(一)南半球的冬天

你是旅客,短暫也是永久的,血肉之身也是形而上的。

現在在你終于不忙了,似乎可以想一想靈魂的問題,而且似乎會有答案。

《聽聽那冷雨》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雨季?

“驚蟄一過,春寒料峭。冷雨淋淋漓漓,撐把傘從雨中走來,煙雨蒙蒙,好像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余老祖籍福建,出生在南京,母親原籍江蘇武進人,故也自己稱“江南人”。他是廈門人,到少是廣義的廈門人。居在臺北廈門街,有時也自慰著住廈門吧。

因此由雨推及到傘,再拉伸空間,深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杏花春雨江南,是他少年時了。

傘用方塊字寫才美,英語書寫不了煙雨蒙蒙下撐傘的美感。方塊字只屬于我們的美。會書寫這些方塊那我只是個遠游的中國人。暫住他鄉而已。那一方土地已深入骨髓,任何時候都不曾忘記。

任我們揮霍的時光,是千面無常的歲月。

《望鄉的牧神》那年的秋天像一段雛形的永恒。

寫于1966年,那個時候中國百廢待興,而列強們對我國虎視耽耽,想瓜分中國,不斷挑起周邊國家對華戰爭。余老從戰爭紛飛中走過,知道了戰爭的殘酷。因寫了一個美國朋友的美好生活因戰爭而改變。余老隱晦的在呼吁和平。

“從越戰想到韓戰想到了八年抗戰。我想得很多,很亂,很不連貫。”

《從岳崢崢》宇宙之大是人人所共有的。

對于大自然的賦予,應心存感恩,要珍惜資源。這篇講的環保,為過度開發而憂愁。

大自然之美“冰肌玉骨 自清涼無汗”森林植被覆蓋帶來的感官享受。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山色滿城》那三億五千萬年的巨靈醒在半空中。

暢游開普敦,最吸引余老眼球的不是海而且那后面的一列山。

這樣描述的“居中而較遠、頂平而延長,有如天造的石城者,是桌山;聳于其左前方、地勢較近、主峰峭拔而棱骨高傲者,是魔鬼峰;升于其右前方、坡勢較緩、山也較低、峰頭卻不失其軒昂者,是獅子頭。三位一體,就這么主宰了開普敦的天也,幾乎不留什么余地。”

這樣的描述精彩而詳細,又有方位感,雖未曾去過,但讀后如下其中。

余老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山有兩面一面陽一面陰。看到陰面就想到“中國人把山的北面叫作山陰,開普敦在南半球,緯度相當于徐州與西方,日照的關系卻正好倒過來,等于在山之陽,有這座巨壁來蔽風留日,氣候自然大不相同。”

那片古老的大地深深扎根于心中,時刻對應著。

《雨城古寺》你是旅客,短暫的也是永恒的。

一座雨城,雨具得隨身攜帶的城市—西班牙之圣地亞哥。這里因有雅各之墓而成為了天主教信徒朝圣之地。

《不朽,是一堆頑石》什么都不說,卻說得最多。

打開這章時我還以只是講西敏古寺因久遠而陰森詭異。后來才知道“不肯高聲語”只因這里有歷代杰出詩人的石碑和埋葬此地。

“最老的詩魂,是六百多歲的喬叟。”斯賓塞、莎翁、彌爾頓、布雷克、拜倫、艾迪生、哈代、狄更斯、雪萊與濟慈等等。

西敏寺南翼這一角,成為名詩人埋骨之地,有葬得詩人而未立其碑,或有其碑而未葬其人的。

“詩人之隅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傳統而且不規則。是石徹的一部詩史吧,它實在建得不夠嚴整。”

前古的詩人,近代的詩人。中國詩人,西方詩人交織在余老的腦海中。

《南半球的冬天》一杯酒握著,不知道該邀誰對飲。

乘飛行袋鼠“曠達士”從北半球飛到南半球。從空中俯瞰海洋之美、珊瑚礁之麗。來了悉尼轉到了澳州的京城堪培拉。

感受著南半球的冬天,堪培拉冷靜而高亢與香港是兩個世界。和臺灣也是兩個世界。堪培拉在南半球的緯度,相當于濟南之在北半球。

“中國大陸上一到冬天,太陽便垂垂傾向南方的地平,所以美宅良廈,講究的是朝南。南半球,冬日卻貼著北天冷冷寂寂無聲無息地旋轉,夕陽沒處,竟是西北。到堪培拉的第一天,茫然站在澳洲國立大學校園的草地上,暮要中,看夕陽墜向西北的亂山叢中。那方向,不正是中國的大陸,亂山外,不正是崦嵫的神話?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無數海、無數無數的島。”

《伊瓜蘇瀑布記》瀑布的一生是一場慢性的自殺。

“伊瓜蘇河也是一條國界,對岸就是阿根廷。那一邊也是阿根廷的國家公園,去對岸看瀑布,有二百多條。所以看瀑布最好在巴西,探瀑布,卻應該去阿根廷。”

“伊瓜蘇河從大西洋岸的山區倒向內陸西流,源頭海拔逾九百公尺,但匯入巴拉納河的河口時,海撥已下到一百公尺,落差不小。地勢最懸殊的一段,正在大瀑布處,整條河在寬闊而曲折的斷崖邊上毅然一躍,就落進六十公尺下峽谷里去了。”

驚險的瀑布之旅,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滔滔的伊瓜蘇仍然在四面豪笑、長嘯、吼哮,哪里把我們放在眼里。”

(二)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所謂恩情,是愛加上辛苦再乘以時間,所以是有增無減,且因積累而變得深厚。

生活因鎖碎而美,一家人的點點滴滴,那怕散落各地,也是骨肉相連親。

《何以解憂》悲哀因分擔而減輕,喜悅因共享而加強。

曹操“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豪斯曼《慘綠少年》“要解釋天道何必作弄人,一杯老酒比彌爾頓勝任”

陶潛也說“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酒”

酒醒之后又怎么辦,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沒有什么改變。

不是還有“酒入愁腸愁更愁嗎”

世界上,大概沒有比酒醒后的空酒瓶更空虛的心情。

就我而言,讀詩,不失為解憂的好辦法。不是默讀,而是大聲讀出來,甚至縱情朗誦。而讀書亦可。讀詩能娛樂心靈,讀書充盈著思維。

還有外文可讀可翻譯,也是一種解憂之法。

旅行也可以解憂,獨游更好,兩處有二。第一是絕無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去做,只要忍受一點寂寞,便換來莫大的自由。第二能夠深入異鄉。最好不要參加旅行團,那將是更憂心的事情。

再美的旅行也有歸途時。

“然則出門旅行,也不過像醉酒一樣,解憂的時效終歸有限,而宿酲醒來,是同樣的惘惘。”

“一枕如舟,解開了愁鄉之纜。”

《日不落家》人生有一個半童年。

女兒長大后散落四方的情況,兒行千母擔憂。

香港以前為“日不落帝國”控制,7月1日回歸,而且現在,日落帝國,照艷了香港最后這一片晚霞。“日不落國”將成為歷史,代之而興的乃是“日不落家”。

余老有四個女兒,幼女季珊留法五年,后去巴黎了;長女珊珊留在美國,做了長久的紐約客,與幺妹之間隔著一整個美洲大陸,時差,又早了三個小時;次女幼珊在曼徹斯特大學專攻華茲華斯,華茲華斯乃英國浪漫詩派的主峰。三妹佩珊正在比利時研究,與幼珊見面不難。真是虎父無犬女啊!

余老兩口子就天天關心世界天氣,看世界新聞,成為關心世界之人。

“父母老了,念女情深,在記憶的深處,夢的焦點,在見不得光的潛意識底層,女兒的神情笑貌仍似往昔,永遠珍藏在嬌憨的稚歲,童真的幼齡.......”

“人的一生有一個半童年。一個童年在自己小時候,而半個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時候。童年,是人生的神話時代,將信將疑,一半靠父母的零星口述,很難考古。錯過了自己的童年,還是第二次機會,那便是自己子女的童年。”

每個人都有追問自己的童年之事的過程,也樂于陪伴孩子度過童年時光,長大以后好被追問。

“而現在,一窩小白鼠全散在四方,六口齊張,美肴爭人,妙語爭出,這樣的盛宴久已不再,剩下二老,只能在清冷的晚餐后,向國外的氣象報告去揣摩四地的冷暖。”

散落在四方的兒女常回家看看吧!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我深深懷念那個摩肩抵肘的時代。

少不更事時,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尤其對著外國地圖,向往去遠方游歷。

年少時對切新鮮事物都十分好奇。

在鄉下時對火車的神往,那是可以送你去遠方的工具。

對于火車的記憶是十歲,抗戰二年隨母從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坐火車北上昆明,對第一乘火車記憶十分美好。入川之后,只能聽到鐵軌在山外喊我,抗戰勝利還都,進了金陵大學,才有京滬路上疾駛的快意。大一時隨母回故鄉武進,鐵軌無盡,伸入江南溫柔的水鄉,柳絲弄晴,輕輕地撫著麥浪。

可是半年后再坐京滬路的班車東去,卻不再中途下車,而直達上海。

那是最哀傷的火車之路了。從此記憶如軌道一樣,思念著那遠方的故鄉。“天府之國,武進,江南水鄉”。

臺灣的火車,美國的火車,英國的火車。還有香港的廣九鐵路。都承載著先生遠游的記憶。

《我的四個假想敵》女兒是父親的“情人”

想必每個有女兒的父親都是有余先生這種心情吧!自己視若珍寶的“小情人”眨眼間亭亭玉立了,有多少眼睛在窺探呢!時時戒備,但女生向外,內外勾結,防不勝防啊!

“當初我自己結婚,不也是有一位少女開門揖盜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說得真不錯。不過彼一時,此一時也。”

好個風趣幽默的父親,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憂傷啊!手中之寶不舍啊不舍。

這時我也明白了、理解了父親當時的矛盾心理了。

《天方飛毯,原來是地圖》地圖是地球的畫像。

“男孩的意向是風的意向,少年的神往是悠長的神往。”

山國的外面是戰爭,戰爭的外面呢又是什么?廣闊而多彩的世界等在外面,該值得去閱歷。四川沒有電視、電影,收音機也不普及。對外面世界心里的兩扇窗口,只剩下英語課和外國地理。英語讀累了,便對著亞光輿地社出版的世界地圖,放縱少年悠長的神往。

從那以后就迷上了各種地圖,利用地圖走了很多國家,游走了很多地方。

收集兩百多幅單張與圖和十多本中外地圖冊。《最新國際地圖冊》是鎮庫之寶。

所謂世界地圖,其實就是地球的畫像。

“歷史要解釋清楚,全靠地理”

“地理要解釋清楚,得看地圖”

“地圖乃世界之臉譜,迄今仍由西方人在繪圖,雖然繪得相當精美,可惜歐美澳才是正面,亞非只算側影。”

一方地圖帶著夢想、帶著向外探知的欲望,也是遠游而不得歸時的一種寄托,所思所想之處就在那方寸之地。

《九九重九,究竟多久?》一個真有天才,就得省著用。

這是關于有人要余老寫自傳的事情。

余老覺得過日子已經夠忙的了,更何況還要寫文章,翻譯,哪里還有余力坐定下來,把自己的過往一一回憶起來。

羅杰斯說“要令人家破國亡,什么都比不上出版回憶錄更厲害。”

“我國久有三不杇之說:不過立德、立功的人或許要藉自傳或他傳以傳,立言的人已經可傳了,又何必自傳呢?其實一生事跡不美滿的居多,何必畫蛇添足,一一去重數呢?又沒有人勉強你寫,何苦‘不打自招’。

是啊余老已經立言了又何必自傳或他傳呢?

余老是重九那天生的,母親在重九前一天登山,次日生下他,母親登的是南京棲霞山。重九必登高,這風俗已經行之近兩千年。

也是逃不開的鄉愁

《地圖》既然娶到了這個島嶼為妻,就該把蜜月過長。

“八千里路云和月,地圖曾伴他”

“五萬里路的云和月,朔風和茫茫的白霧和雪,毎一寸都曾與那些舊地圖分擔。”

地圖曾經在他單身是他太太,一路相伴相隨。

舊大陸地圖,重慶到南京,南京而上海而廈門而香港而終于到了那個島嶼。一張破地圖,一個破國家,自嘲地。自己想。

用自己的記憶畫著中國地圖,原來早就熟記于心了。

“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國的意義,直到有一天你已經不在中國。”

“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

走進地圖,便不再是地圖,而是山岳與河流,原野與城市。走出那河山,便僅僅留下了一張地圖。

(三)寂寞,是最耐聽的音樂

人生一世,貪嗔兼癡,自有千般因緣,種種難舍。

雪泥鴻爪,誰能留得住,記得清呢?

《牛蛙記》寂寞,是最耐聽的音樂。

當享受寂寞時,一種單調而無美感的聲音硬闖進來,擾亂著這份寧靜。

驚蟄以來,幾場天轟地動的大雷雨當頂砸下。雨下聽新蛙,阡陌呼應著阡陌,好像四野的水田,一夜之間蠢蠢都活了過來。

這是一種比寂寞更蠻荒的寂寞。

群蛙噪夜,可以當作一串串彼此引燺爆的地雷,不、水雷,當然沒有天雷那么響亮,只能算天雷過后,滿地隱隱的回聲罷了。

從小對蛙鳴就有好感,這好感之中,不但含有鄉土的親切感,還隱藏著自然的神秘感,于是一端近乎水草,另一端卻通于玄想和禪境了。

聽取蛙聲一片,這是鄉土的歌手,寂寥中的寂寞。

當享受寂寞時,一種單調而無美感的聲音硬闖進來,擾亂著這份寧靜。這就蛙中之牛,“牛蛙”聲音深沉而遲緩如低哞。又名喧蛙。

它的聲音如“在你的耳神經上像一把包了皮的鈍鋸子拉來拉去,真是不留傷痕的暗刑。”

余老身受其害,想盡辦法驅趕,然后過不了多久又復來,又驅趕。

“寂寞,是最耐心等候聽的音樂。它是聽覺的休戰狀態,輕柔的靜謐俯下身來,撫慰受傷的耳朵。”

不過如果做到“心無無它,自然就無它;你不在意,心也不意。”

《花鳥》美也是有代價的。

花裝點了陽臺,但也要付出辛勞;鳥帶來了樂趣,但要伺弄。

“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后仍須次第載”

花神的孩子,名號不同,容顏各異,但迎風招展的神態都是動人的。

鳥有鳥趣,余老家的小鸚鵡不怕生、不怕人,頑皮可愛,還會饒舌學語。讀到這里我也起身看著我家的兩只鳥,問道“你們也會如此有趣嗎?是否要剪了舌頭才學語呢?”。想想也算了吧!何必去殘害如此有趣的生靈呢?

鳥是極容易養的,二天換一次清水,一把小米夠它們吃幾天。天天聽著清脆悅耳的鳥鳴,宛如森林中呢。

《沙田山居》山什么也不說,只是鳥雀爭噪泄漏了他愉悅的心境。

書齋外面是陽臺,陽臺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彎,山是青郁郁的連環。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已有十八個月了。

每天在這山海之間游走。“早晨,我攀上佛頭去看日出,黃昏,去聯合書院的文學院一路走回來,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勢,比佛肩要低,卻比佛肚要高些。”

探山谷,追晚霞,看潮起潮落,潮聲風聲振天撼地,為無邊的靜加注荒情與野趣。

山清風拂,又向往著人為的騷音,終究不是凡夫俗子。

“那廣九鐵路的客車,一天四十多班,在山與海之間,敲軌而來,鳴笛而去。山下的鐵軌向北延伸,延伸著我的心弦。”

《尺素寸心》寫信是對人的周到,寫日記是對自己的周到。

英國詩人奧登曾說,他常常擱下重要的信件不回,躲在家里看他的偵探小說。

王爾德有一次對韓黎說:“我認得不少人,滿懷光明的遠景來倫敦,但是幾個月后就整個崩潰了,因為他們有回信的習慣。”

回信,固然可畏,不回信,也絕非什么樂事。

余老清醒時刻是懷著十分真誠的心要回信的,可是可是又擱下了。

想到余老為來信而回信而惶恐不安時,笑了,立言著書者也會為回信苦惱,像個賴著不肯交作業的孩子。

胡適先生是有求必應,有信必復,。還記他有名的日記

“梁實秋先生名滿天下,尺牘相接,因緣自廣,但是廿多年來,寫信給他,沒有一次不是很快就接到回信,而筆下總是那么詼諧,書法又是那么清雅,比起當面的談笑風生,又別有一番境界。”

手捧一封來信,詞語之間解讀著彼此心思,想像著執筆書寫的模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現在通信發達,又有幾人會寫信,寫日記呢?現在的人越來越不會寫那方塊字。字如其人的時代好像久遠了。

《催魂鈴》舊時光里,一切都那么地久天長。

“電話之來,總是從顫顫的一串鈴聲開始,那高調,那頻率,那精確而間歇的發作,那一迭連聲的催促,凡有耳朵神經的人,沒有誰不悚然驚魂,一躍而起的。”

電話是方便,約會一個電話搞定,從前一約要等好幾天,信件慢慢走,等信人翹首以盼,那是把祈盼,歡喜放大的過程。

有了電話后余老成了五位女生的接線員,尤其是找女兒們的男生,讓余老特討厭這個闖入他領域的方便物。這在約會電話一通搞定,見面方便就沒必要寫情書了,中間不用綠衣人,而是一根線就完成了。

電話是現在的必備工具,沒有它就如被世界拋棄了一樣。但余老詼諧的講述被擾之苦,但也有之便。但擾多于便。

《娓娓與喋喋》善言能贏得聽眾,善聽才贏得朋友。

“有人說話如參禪,能少說就少說,最好是不說,一切盡在不言中。有人說話如嘶蟬,并不一定要說什么,只是無意識的口腦運動而已。說話,有時只是掀唇搖舌,有時是為了表情達意,有時,卻也是一種藝術。”

“雄辯滔滔是民主的藝術;清談娓娓的藝術卻屬于貴族。”

一個健談,一個善聽。其實就是實行有效的溝通,有效的社交。

無所為的閑談、雅談、清談、忘機之談是難得一有的。自己跟自己談話也是一種娓娓與喋喋。

《假如我有九條命》從從容容過日子,看花開花謝人往人來。

一條命應付現實生活;一條命陪伴父母;一條命照顧妻子兒女;一條命用來做朋友;一條命用來讀書;一條命來認真教書(其實就是工作)一條命用來寫作;一條命專門用來旅行;最后一條命用來從從容容地過日子,看花開花落,人來人往,并不特別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迫迫。

誰都會希望有這九條命吧。

《朋友四型》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

朋友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五個知己好友,談天說地,道心事求安慰,相互理解支持,快哉快哉。朋友也是分幾種類型,看看余老如何說四型。

第一型,高級而有趣。這種朋友理想是理想,只可遇不可求。

第二型,高級而無趣。這種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謂的諍友,甚至畏友了。這種朋友,有的知識豐富,有的人格高超,有的呢,“品學兼優”像一個模范生,可惜美中不足,都缺乏那么一點兒幽默感,活潑不起來。

第三型,低級而有趣。這種朋友極富娛樂價值,說笑話,他最黃;說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靈通;關系,他最廣闊;好去處,他都去過;壞主意,他都打過。

第二型的朋友擁有世界上全部的學問,獨缺常識;這一型的朋友則恰恰相反,擁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識,獨缺學問。

第四型,低級而無趣。這種朋友,跟第一型的朋友一樣少,或然率相當之低。

你又屬于哪種類型呢?

《借錢的境界》一提錢,沒有幾個人不膽戰心驚的。

“一提起借錢,沒有幾個人不膽戰心驚。有限的幾張鈔票,好端端地隱居在自己口袋里,忽然一只手伸過來把它帶走,真教人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相信每個人對借錢之事都有很大的感觸和感受。我常有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的,雖然都是萬、八千元,但也是自己省下來備一時之需的啊!可是借錢之人借時信誓旦旦,借后閉口不言還。真真是鬧心。

《幽默的境界》幽默實在是荒謬的解藥。

“解釋是幽默的致命傷,正如幽默是浪漫的致命傷。”

幽默,可以說是一個敏感的心靈,在精神飽滿生趣洋溢時的自然流露。

一個擁有幽默的人,一定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

(四)何時你才能面對自己

發現自己的內心,需要性格的力量。

唯勇敢者單獨面對自己,

唯智者才能與自己為伴。

《高速的聯想》人進一步,神便退一步,從此,人更自由了。

《秦瓊賣馬》車性即人性。

古代的馬現代的車,馬反映了騎著的個性,汽車多少也是如此。

《你的耳朵特別名貴》要閉起耳朵,遠不如閉起眼睛那么容易。

噪音之苦“光,像棋中之車,只能直走;聲,卻像棋中之炮,可以飛越障礙而來。”

自然之聲如天籟,人造噪聲如按鈕戰爭。

《開你的大頭會》觀人若能入妙,更饒奇趣。

無聊的大會不得不參加。其實無聊中也有樂趣可尋,觀人之形態而樂唄。

《沒有鄰居的都市》何時你才能面對自己?

從香港回臺灣不肯住臺北,而定居高雄。只因臺北已發展到沒有鄰居的都市了。不是舊時臺北了。

新舊臺北之比較,現在的臺北發達、現代但沒有人情味。舊時的臺北雖然沒有高樓大廈,但到處是花香,生活接地氣,四街鄰居親如一家。

(五)唯清醒可以保持自由

人生原是戰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住腳跟,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

所以完整的人生應該兼有這兩種至高的境界。

《山盟》太陽撫摸的,有一天他要走用腳踵去膜拜。

這是個舊約,與舊大陸山之約。在無法踐約時攜一家登阿里山,山與山的呼喚,呼喚著昆侖山,黃河也在回應。

心愿是希望帶著四女踩那舊大陸博大的后土。

《猛虎與薔薇》完整的人生應該擁有兩種至高境界。

人性的兩面性, 雄偉和秀美、外向和內向、陽剛和陰柔。有剛中有柔、柔中帶剛。

《逍遙游》唯清醒可以保持自由。

莊子的逍遙游,是思想的放飛,飛過了海峽、高山,飛到心所向往的地方。飛過歷史,經歷著舊大陸的各種苦難。

顛沛流離在戰爭中,多少辛苦,多少苦楚。遠離故土,遠離家鄉,像個無根之人。

《黑靈魂》月光下,我窺見我們窺不見的一切。

拜謁愛倫·坡的故居不得又去尋其墓,見到其黑靈帶他游長安,來一場中西詩人匯合。

余先生總有能中西聯合來解說,想古博今。

《登樓賦》街上有成千上萬的人,你卻看不清一張臉。

新時代的紐約,熱熱鬧鬧,樓越來越高,進入紐約有一種向電腦挑戰的感覺。

站在高樓上向下看,能看一張臉嗎?不能,但能看見太陽。

“太陽降下去的方向,便是中國。諾,就在那邊,在紐澤宏西州的那邊還要那邊。”

《鈔票與文化》若說詩中有錢,錢中又價何曾有詩?

介紹各國“阿堵物”上的人物畫像。從中可以看出各國崇尚的是什么。

“若說詩中無錢,錢中又何曾有詩。”

各國各時的錢幣上人物都帶著政治色彩。

有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

鈔票上豈但有詩,還有藝術、有常識、有歷史,還有許許多多可以學習,甚至破解的外文。下次不管拿到哪國鈔票都先研究研究再去花掉。

“倦游的海客,一顆心惦著三處的家:一處是新客,寄在多風的半島;一處是舊巢,偎在多雨的島城,多雨而多情;而真正的一處那無所不載的后土,倒顯得生疏了,縱鄉心是鐵砧也經不起三十載的捶打捶打,怕早己忘了他吧,雖然他不能忘記。”

“這世界,來時她送我兩件禮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語文。走時,這兩件都要還她,一件,已被我用壞,連她自己也認不出來,另一件我愈用愈好,還她時比領來時更活更新。縱我做她的孩子有千般不是,最后我或許會被寬恕,欣然被認作她的孩子。”

附:1.5分

? ? ? ? 2.值得再讀

? ? ? 3.作者:余光中

? ? ? 4.收獲著生活點滴,穿成一串記憶的項鏈隨身攜帶。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你寫自己的詩, 堆積木一樣, 有了第一部詩集。 那只是開始寫詩的你, 詩里的夢,成真……
    小劇在成長閱讀 182評論 0 1
  • 什么是距離?10米,5米,3米,哪怕是1米,那都是距離。距離沒有大小,沒有多少,它只是心與心的隔閡,所以,唯有情,...
    白葉秋竹閱讀 332評論 0 1
  • 1月9日,天氣 晴 世間的險惡,真的是難以預料的。 每年體檢完,都會有一批人,控制不住的往醫院跑。很不幸,今年我也...
    界桑閱讀 975評論 0 0
  • 金垛愚叟閱讀 308評論 0 0
  • 幾年前,為了排手語舞以及童謠游戲-手指謠的部分,曾經跟隨一個手語老師學過一些,也自己在網上搜了手語的手勢來搭配,自...
    山間竹音閱讀 239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