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舉里選
西周地方選士1年舉行1次,訖至3年則舉行大考,即所謂“3年大比”。由鄉大夫總其下屬官吏的推薦,再進行1次總的考核,從當選拔德行道藝優良之士,向更上1級推薦。
鄉舉里選大比之時,要在庠學舉行敬賢儀式;第二天向周王呈獻賢能之書。周王受拜后,即造冊登記,復退而行鄉射之禮,并詢之眾庶,選中者得拜為地方官吏。
漢武帝察舉制
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 質樸、敦厚、遜讓、有行。
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時要求舉孝廉,這都是察舉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如果按照四科標準分類,以「德」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為主的有尤異、治劇、勇猛知兵法、明陰陽災異、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為先,在學問上則以「儒學」為主。
九品中正制
曹丕在采納陳群的創議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但當時察舉尚未完全廢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形勢下產生的。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
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于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3、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后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
隋代取士
已有“公同考試之狀”,“加以進士科,實始于隋,房喬,字玄齡……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新唐書》也說:“年十八,舉進士。”參證房玄齡的墓碑,也有類似記載:“年十有八,俯從賓貢。”如此房氏十八舉進士應該是可信的。從他的年齡推斷,房玄齡十八歲時為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或十五年,其時他登上了進士第,所以進士科肯定已經出現了。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后者易)。
三十少明經,五十老進士。
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于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
宋朝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
南宋以后,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并賜宴于瓊苑,故稱瓊林宴
宋代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元代的經義
元代的科舉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鄉試、會試考獲名單俱按種族分配。
明代考試
代的府學、州學、縣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后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于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于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
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
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后闡述為什么,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主要來源于朱熹注解)演變而成。
清代取士
康熙五十年是辛卯年,八月,辛卯科鄉試在江南貢院如期舉行。發榜后人們發現新科舉人吳泌、程光奎竟都是粗通文墨的半文盲,又都是揚州鹽商子弟。于是輿論嘩然,群情激奮,南京考生把“貢院”門額涂抹成“賣完”;蘇州考生千余人共抬財神像進入孔廟明倫堂(孔廟的大殿),辛辣地諷刺錢能通神,以此來表達他們的憤怒和強烈抗議。因這次正、副主考官分別是左必藩和趙晉,于是大街小巷傳說這樣兩句順口溜: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混身是膽。
。乾隆九年(1744 年) 甲子科鄉試, 順天考場就發生了一起重大夾帶作弊案
被搜出的21 位夾帶士子, 以八旗子弟和江浙考生居多, 其年齡多在二、三十歲, 至于夾帶手段則是五花八門, 身上穿戴的帽內、帽頂、帽纓、帽胎、褲帶、褲檔、袖縫, 以及手上提的筐笆、燭臺、答篇、戒尺, 凡可藏匿的地方, 都塞進了夾帶文字。對這次順天鄉試, 其頭場考試除在外場搜出21 名士子夾帶外, 內場應試也是一塌糊涂。其中, 交白卷者68 人, 沒有做完試卷者3 29 人, 真草違式及文不對題者2 76 人
因怕搜查而聞風散者竟達2 8 0 0 余名, 貢院門外被拋棄在墻陰路隅的備用夾帶物— 蠅頭小卷不計其數
海瑞出身僅為小舉人,三十七歲中舉,四十一歲才分配到福建南平縣做教諭,相當于如今的教育局局長。他還兼縣學校長,給學生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