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去西方讀本科的中國學生寫各種感受中西教育的差異,非常理解和感同身受。他們從學生的角度來談對比,我也從我的角度談我對素質教育的理解。
一個去澳洲讀本科的學生寫:“中國的學生特別喜歡要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其實,在這里,并沒有正確答案,只要你能為自己的觀點做辯論,并站得住腳。””
是的,我的學生一個對我說:老師,就讓我看一眼正確答案,就一眼,,
一個學生對我說:所以我的是錯的咯,你就直接說對的是什么
我告訴他們: 沒有正確答案,你的答案頁并沒有錯?
這些題目都是開放式問題,是基于對一篇英語文章的理解來談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不是選擇題,不是“月亮是什么形狀?”
A?圓圓的
B 彎彎的
選A對,選B錯這樣的考察方式
而是,你的觀點是什么? 你為什么這么說? 你有什么論證舉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不是要去死記硬背,而是你要理解這節課講的是什么?理解題目要你寫什么?理解b
同時,我跟我的學生說:每學一課,腦袋里要建立一個邏輯架構,這節課講了什么,我們講廣告的時候講了什么,講新聞的時候講了什么。在國外留學,老師上課講框架,課后需要自己閱讀大量的資料,搜索大量的資料,來完成課后的項目作業。否則,就如同去海外留學的學生所寫:paper如排山倒海般壓來,快不能呼吸了。
出國的人會經歷文化差異,對學生也是同樣的,他們需要經歷一個不同學習方式的轉變,我親身感受到學生這個轉變的過程和陣痛,并不是那么容易。
學生說:老師我想出國讀書,這樣的學習方式我喜歡是喜歡,但一下子轉變太大,每個題目都是要用腦子想的,我腦子要抓破了 。。
是的,學習的方式轉變很大,一個個和實際生活結合特別緊密的話題,搜索資料,整合信息,提煉觀點成文的英文表達能力,邏輯思維,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的建立特別重要。
所以,所謂素質教育,通過我教學北美課程的體驗來看,并不是彈鋼琴騎馬畫畫等特長,而是,學生除去學術能力(我們的刷題能力)以外,有能跟實際生活/未來職場相聯系的能力,如:學廣告,創意廣告并寫廣告稿件;追蹤一個新聞熱點寫新聞稿;學小說的時候寫文學作品;學戲劇的時候創作戲劇;學電影的時候寫影評。這樣一套訓練下來,
1,學生知道自己大學要選什么專業是自己感興趣的,只有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才有內在的驅動,成人如此,學生也如此?
2,大二大三去企業實習的時候可以幫忙,而不是幫倒忙。至少知道,怎么復印稿件,老板讓你寫一個稿件,知道怎么找素材,組織素材,稿件里:大小寫,字體,排版,內容的邏輯性。
這是職業技能,更屬于素質,而他們,從高中就開始訓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