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嗎?其實他是害怕這個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在三國前期,基本上是武力值較高的幾位英雄的舞臺,比如關羽、張飛、呂布、典韋等等,而后就是曹操、諸葛亮、周瑜、龐統(tǒng)這些謀士的舞臺,他們先后有統(tǒng)一北方、占據(jù)荊州益州、赤壁連環(huán)燒戰(zhàn)船的功績,讓讀者贊嘆不已、稱不絕口。但是到了三國后期,就是諸葛亮北伐和司馬懿對戰(zhàn)的階段,這個階段最讓觀眾揪心,但也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部分,因為這個階段謀士的計謀以及武將的決斗層出不窮、花樣百出,讀者看后都會感到煙花繚亂。總體來看這個階段,雖然諸葛亮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卻讓讀者感到司馬懿不如諸葛亮,甚至害怕諸葛亮,那真是這么回事嗎?

縱觀諸葛亮北伐戰(zhàn)事,因為是六次大規(guī)模北伐出祁山,所以被后人成為“六出祁山”。在這六次戰(zhàn)役中,有三次諸葛亮已經(jīng)大敗司馬懿,并且馬上就可以進攻長安了,但是卻因為不同的原因撤軍,無功而返。這三次分別是第一次、第四次和第六次。

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戰(zhàn)宣布失敗。第一次諸葛亮北伐,此時的司馬懿還沒有被魏國皇帝啟用,所以諸葛亮進攻非常順利,加上蜀軍士氣高漲,魏國的天水、安定等三座城不戰(zhàn)就投降了。正當諸葛亮設置好布局準備進攻長安的時候,司馬懿出場了,而且一出場就直奔當時戰(zhàn)場的要害——街亭而去。街亭由馬謖鎮(zhèn)守,因為馬謖小瞧司馬懿,結(jié)果馬謖慘敗,諸葛亮上演“空城計”,也險些被司馬懿活捉。就這樣,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司馬懿幾乎是堅守不戰(zhàn),就算是諸葛亮再怎么羞辱辱罵司馬懿,司馬懿就是把自己的頭縮進殼里不出來,所以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是因為糧草不濟、而且曠日持久士氣低落被迫撤軍的。而第三次是因為諸葛亮患病無奈才撤退的。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搬出來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木牛流馬。木牛流馬的出現(xiàn),解決了蜀國運送糧草的麻煩,而且還把司馬懿給玩弄了一番。后來,諸葛亮用木牛流馬引司馬懿追趕,射殺了司馬懿的前鋒大將張合,并且大敗司馬懿主力。正當諸葛亮準備揮師進軍長安的時候,皇帝劉禪招諸葛亮回朝,原來是司馬懿派人到成都散播諸葛亮有謀反之心。劉禪聞聽大靜,因此急招諸葛亮回師。諸葛亮無奈值得應允,就這樣,第四次北伐失敗。

第五次北伐,還是因為司馬懿閉門不戰(zhàn),加上諸葛亮連年征戰(zhàn)體力不支、蜀國糧草接機不上,而此時和東吳的盟約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所以諸葛亮不得已退兵的。就這樣,第五次北伐草草結(jié)束。

第六次北伐,也是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這次北伐諸葛亮費勁心機才用糧食把司馬懿引出來,而且把司馬懿引到了上方谷,并且火燒司馬懿。司馬懿得知中計,想要拔劍自刎的時候,老天爺卻幫了個大忙,下了一場大雨把所有的火都澆滅了。司馬懿趁勢殺出重圍回到了自己的營寨再也不出來,直到把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從此,“虎嘯龍吟”、諸葛對司馬的場面結(jié)束了。

縱觀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戰(zhàn),司馬懿幾乎就是扮演著“縮頭烏龜”的角色,并沒有和諸葛亮過多的正面交鋒過,而唯獨的幾次正面交鋒,司馬懿也沒有取勝過,反而是險些喪命,表面上看是司馬懿不如諸葛亮、害怕諸葛亮,但其實司馬懿是害怕丟失自己手中的權利,因為諸葛亮越強大,自己的權利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穩(wěn)固,畢竟戰(zhàn)爭年代,手中的權利才是最重要的,名聲什么的都是次要的。

司馬懿和諸葛亮第一次對戰(zhàn)是在空城上下。在空城上,諸葛亮正在城墻上撫琴,司馬懿在城下聽琴聲卻不敢進城,最后琴弦一斷嚇得司馬懿拔腿就跑。后人評價司馬懿說他多疑,其實不是。此時司馬懿身邊有十萬大軍,諸葛亮身邊就幾千人,司馬懿要是真擔心城內(nèi)有伏兵,派兩萬人進城便可以探出究竟,但司馬懿沒有這么做,因為他深知“貓鼠理論”。如果此時司馬懿進城捉住了諸葛亮,那魏國就沒有了對手,這對于剛出山、手中沒有任何權利的司馬懿來說,就會立刻回到自己一無所有的階段,手中的軍權自然會被收回去,所以司馬懿很聰明,他選擇了逃跑來放走諸葛亮,因為只有這樣,自己手中的權利才會被自己牢牢掌握住。相信諸葛亮也明白,如果此時自己逃跑,那就是在告訴司馬懿自己身邊沒有兵馬,這樣司馬懿不追也得追;相反,如果不走,開城門擺一個空城,相信司馬懿也明白該怎么做,所以才配合司馬懿上演這么一出好戲。

之后的幾次北伐對戰(zhàn),司馬懿之所以閉門不戰(zhàn),是因為司馬懿通曉兵法原則的表現(xiàn)。諸葛亮帶兵進入魏國境內(nèi)作戰(zhàn),如果諸葛亮失敗、司馬懿取勝,此時的司馬懿最多把諸葛亮的大部分兵馬俘獲,而不可能馬上深入蜀國滅蜀;但司馬懿失敗、諸葛亮取勝呢?此時蜀軍會士氣大漲,魏國軍隊士氣低落并且四散逃跑,這時候從位置上來看諸葛亮可以趁勢直取長安,一路上不會有魏軍阻擋。司馬懿明白出兵和諸葛亮對戰(zhàn)的風險,因此才會選擇隱忍,這也是司馬懿從大局考慮的結(jié)果。事實證明,司馬懿的做法是對的。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沒有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司馬懿恐怕還在家中養(yǎng)老呢。而司馬懿也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為了能夠有一天出人頭地,先后在曹操、曹丕手下選擇默默無聞,終于在曹睿繼位之后迎來了自己的時代。而且司馬懿也抓住了諸葛亮北伐這個有理的時機,不斷提高自己在魏國的影響,同時也不斷穩(wěn)固自己的軍事權利和政治權利,這為以后司馬家族篡奪曹魏勢力埋下了隱患。司馬家族有如此的成就,諸葛亮可以說是第一功臣。所以說司馬懿并不是怕諸葛亮,而是擔心手中的權利和自身的地位會丟失,因此才會有“死諸葛走活仲達”這樣看似滑稽的故事出現(xiàn)。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