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林讀《詩境淺說》一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獄蟬唱 [駱賓王]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起句言獄中聞蟬,題之本位也。三四句由蟬說到己身,層次井然。而玄鬢白頭,于句法流轉中兼工琢句。五句言蟬因露重而沾翅難飛,猶己之以讒深而含冤莫白; 六句言蟬因風多而響易沉,猶己之以毀積而辭不達。末兩句慨然說明借蟬喻己之意。此詩取譬最為明切,大凡詠物詩,或見物興感,或借物自況,或借物寓意,方有題外之味。不拘拘跡相,詩經興賦比三體中之比體也。

詠物用典能貼切固佳,能用典切題而兼有意則尤佳。昔人詩《過賈誼宅》云“寒林空見日斜時”,用庚子鵩鳥事?!端鍖m》云“終古垂楊有暮鴉”,用隋堤栽柳事。 《桃花》云“怪他去后花如許 記得來時路也無”,用崔護重來事及桃花源記,雅切而又活潑。詠物數典者,可以類推。

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在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寫的《在獄詠蟬》詩。 寫這首詩時,本來擔任任侍御史的駱賓王,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身陷囹圄。這首詩借蟬抒懷,以“霜重”、“風多”喻處境的險惡,以“飛難進”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響易沉”喻言論被壓制,以“無人信高潔”喻自己的品性高潔卻不為時人所理解。

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蟬詩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周珽編的《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評此詩:次句映帶“在獄”。三四流水對,清利。五六寓所思,深婉。尾“表”字應上“侵”字,“心”字應“思”字,有情。詠物詩,此與《秋雁》篇可稱絕唱。

此詩用的韻部是“下平 十二侵”。



我們再來看另外兩首非常有名的《詠蟬》詩:

1 .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

隋朝舊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學廣,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筆下的鳴蟬就成了具有高標逸韻人格的象征,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 借詠蟬以言志。

2.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 李商隱

晚唐李商隱的《蟬》詩則是另一種格調,詩人滿腹經綸,抱負高遠,然而卻由于為人清高,生活清貧;后來,又意想不到地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不受重用,潦倒終身。因而詩人在聽到蟬的鳴唱時,自然而然地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蟬之無同情之人聯想自己同樣也是無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發出“高難飽”、“恨費聲”的慨嘆。

再看《詩境淺說》中俞陛云對此詩的賞析:

“此與駱賓王詠蟬 ,各有寓意 。駱感鐘儀之幽禁 ,李傷原憲之清貧 ,皆極工妙 。起聯即與蟬合寫 ,謂調高和寡 ,臣朔應饑 ,開口向人 ,徒勞詞費 ,我與蟬同一慨也 。三四言長夜孤吟 ,而舉世無人相賞 ,若蟬之五更聲斷 ,而無情碧樹 ,仍若漠漠無知 。悲辛之意 ,托以俊逸之詞 ,耐人吟諷 。五六專說己事 ,言宦游無定 ,而故里已荒 。末句仍與蟬合寫 ,言煩君警告 ,我本舉室耐貧 ,自安義命 ,不讓君之獨鳴高潔也 。學作詩者 ,讀賓王詠蟬 ,當驚為絕調 ,及見玉溪詩 ,則異曲同工 。可見同此一題 ,尚有余義 。若以他題詠物 ,深思善體 ,不患無著手處也 ?!?/p>

三首詩都是唐代借詠蟬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詩人的地位、際遇、氣質不同,使三詩旨趣迥異,各臻其妙,被稱為唐代詠蟬詩的“三絕”。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對這一點的評論可謂一語中的:“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借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