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之死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江東猛虎孫策死于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客之手,一箭射中面門,身中數槍。正應驗了曹操帳下謀士郭嘉“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的畿語。郭嘉對孫策的評價是: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

郭嘉的話只說對了一半,真實的孫策真如郭嘉所言只有匹夫之勇嗎?在下以為并非如此,相反孫策應該是個智勇雙冠,既有抱負理想而又身體力行的人。既有武將的驍勇,又有政治家的深謀,還兼有偶像級的外表,且知人善任,若不是英年早逝,在那紛亂的三國時代該有一番大作為,或改寫歷史也未為可知。怎奈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在風云際會的戰爭年代死于流彈的名將也不是沒有,于是孫策之死便多少有點可惜!

孫策驍勇,人稱江東猛虎。就連有些自戀的曹操也嘆:“獅兒難與爭風也!”并把曹仁的女兒嫁給其弟弟孫匡為妻,以期政治聯姻?!度龂尽O破虜討逆傳》記載:“策為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愛,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蹦茏寣⑹亢桶傩諡樗u命且感覺很快樂的人,其人格魅力真是夠高的,如此美贊,真不是一般級別的偶像。

孫策之死,實屬有些意外。如果說是因為孫策性格暴躁也不盡然,說小人惹不得倒能說得過去!孫策殺許貢,乃是許貢向曹操打小報告所致。建安四年,孫策襲擊廬江,將檄文送到豫章,聲勢大振。這時,許貢寄了一封信給曹操,說孫策十分厲害,就象秦末時期的項羽似的,朝廷應把他召回京師,給他榮華富貴,而不能放虎回江東,成為您曹丞相的心腹大患?。?/p>

這不是小人所為嗎?所以說人不能做齷齪的事,這封信碰巧不巧被孫策的防江將士所得,交給了孫策。這樣的事碰誰身上不也得怒發沖冠不是?因此,孫策殺許貢也是人之長情。你如此般弄是非,陷我于不義,那也不要怪我不仁。咔嚓!宰了許貢。

要說孫策自傲了些,這倒是屬實的。自以為天下無敵,便不注重自身防衛。殺了許貢之后,他竟敢獨自上山打獵,想學俄羅斯總統普京一樣展示肌肉。結果死于許貢的門客之手,真是天妒英才?。?/p>

小說家羅貫中為了渲染孫策的暴躁脾氣,在《三國演義》中把孫策之死追加上了鬼魂索命的情節,那是為了增加小說的可讀性。說是孫策殺了身批鶴氅,手攜藜杖的道人于吉。然后于吉的冤魂不散,讓孫策金瘡迸發,一命嗚呼。這倒奇了,作為一方諸侯,你和一個道士較的什么勁?其實正是通過殺于吉這件事可以看出孫策作為政治家的深謀遠慮。當時,于吉受人拜服,呼為神仙,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當時江東鬧瘟疫,道人于吉用符水救了老百姓的命。說是有一天孫策和諸將領在一座城樓上吃飯,正喝著酒呢,于神仙從樓下經過,這時竟有三分之二的官員丟下酒杯下樓去參拜于神仙去了。后面百姓拜倒無數,這就不能不讓政治家孫策警覺了。當他要殺于吉時,所有人都一邊倒勸戒,連重臣張昭也力阻孫策殺于神仙,甚至搬出孫策的母親來勸解。越是如此,越是加重了孫策要殺于吉的決心,因為這件事在孫策那兒已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了。你們要是都拜服于神仙,那我算怎么回事?誰來拜服于我?這樣一個簡單的分歧可以盡述領袖與臣下的思想差別。老百姓關心的是于神仙能遍施符水,治病救人,而在孫策那兒卻成了人心向背,關乎政治是否穩定的大問題了。在孫策看來:“此子妖妄,能幻惑眾人,使諸將不復顧君臣之禮,盡委策下樓拜之,不可不除也!”一個“委”字,清楚明白地刻畫出了孫策的心理活動。

歷史上確有于吉這人,卒于公元200年,被普遍認為是道教經典《太平經》的作者。其鬼魂索孫策性命的情節則來自《搜神記》。

不管怎么說,孫策還是死了,二十六歲!從孫策的遺言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江東的文臣武將是否忠心還是了然于胸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而對自己的認識也很清楚,他自信自己打天下的能力:“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p>

如果孫策不是死于非命,也許三國的歷史要多增加一個注腳,更多一些波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