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些文章里說過我對現代文學的興趣之初是從徐志摩的詩歌入門,但如果說讓我對現代文學的評論發生興趣的書則是夏志清先生的著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中國現代小說史》是中國現代文學評論的拓荒之作,也是奠定夏志清先生作為中國文學評論家地位的基石,用王德威先生的話來說:
“全書體制恢宏,見解獨到,對任何有志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學者及學生,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換句話說,這本書是現當代文學專業和業余愛好者都繞不開的一本書。可見,其份量猶如磐石,不可撼動了。
再者,我們從《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出版史來看,也是證明其之所以稱為經典著作的例子。《中國現代小說史》最初的版本是由夏志清申請的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經費,用了三年以上的時間用英文寫成的著作。
1961年3月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1971年耶魯大學推出增訂二版和紙面普及版。
1979年推出了香港友聯出版社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兩個版本。
但在中國大陸的出版則在二十五年后,即2004年經由研究張愛玲的專家陳子善牽線,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我看的就是復旦大學版本,排版較為粗糙且有刪節。
2016年11月浙江大學出版社的“唯一正式授權的大陸簡體版本“且無刪節,文學排版精美,賞心悅目,方便做筆記。
《中國現代小說史》在歐美已成為教材,但到中國大陸來去是四十年以后的事,不得不說很可惜。但是,一本著作在出版五十年后仍舊對當代的學術研究很有價值,無非證明其含金量之高,不得不讀。
我這番話實非過譽之詞,當年為了備考現當代文學研究生硬著頭皮買這本書時,心里想著“又是哪個老學究的文章“一陣懊惱,但等我翻了幾頁后就夏志清先生在評論里流露的個性語言和帶有感情溫度吸引。
夏志清之所以在新文學大系里選擇寫小說史,是他認為“實在覺得新文學小說部門成就最高,討論起來也比較有意思“,理論上主要是英國大批評家李維斯專論英國小說的《大傳統》和”新批評派“的文學評論影響巨大。
眾所周知,自胡適提倡”白話文學“以來,現代文學里的新詩、散文、戲劇、小說等,如今在市面上流行是張愛玲、錢鐘書、沈從文的小說,散文也只是一些篇章而已,新詩也是寥寥無幾,戲劇大約就是曹禺的一些經典之作。站在現今的眼光,回望夏志清先生當年1950年寫書時對現代作家的篩選,雖是一家之言卻是眼光獨到,富有前瞻性。
作為文學評論家,首要的任務是挖掘具有閱讀價值的作家。有學者說,沒有夏志清,張愛玲、錢鐘書和沈從文的下半生會淡出公眾的視線。以張愛玲為例,其大紅大紫是在1940年代,隨著她1951年經由香港到美國后,她的作品也一度消失在公眾的視野。再者,由于她的文學內容大多是男女之間的情事,早期的中國現代文學史都將其納入通俗文學的“鴛鴦蝴蝶派“,占幅也就數行而已。但隨著《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出版,夏志清稱“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僅以短篇小說而論,她的成就堪與英美現代女文豪如曼斯菲爾德、泡特、韋爾蒂、麥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還要高明一籌。《秧歌》在中國小說史已經是本不朽之作“。可以說,夏志清對張愛玲的天才之愛,不遺余力的吹捧都覺得不夠,有趣的是,夏志清在第一任女朋友前吹牛說可以約到張愛玲,他也的確約了張愛玲,可是張愛玲說有事不來了。夏志清也不記恨,也不懊惱,這樣被張愛玲”放鴿子“的事還發生了兩次。話題有點扯遠了,夏志清是公開肯定張愛玲的價值的文學評論家,一經他的挖掘,張愛玲在上世紀90年代,又在中國大陸火了一把,經久不衰。
并非每個文學評論家挖掘的作家都能紅。我這里做一個比較,同樣身為文學評論家的史書美,其在著作《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中力圖證明滕固、陶晶孫、廢名、施蜇存等人作品的文學現代性價值,此書2007年第一次出版,距今十年,其推薦的作家也沒有受到學界的青睞,可見同樣身為評論家,能否挖掘有價值的作家才是真正考驗眼光的事。
浙江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全書共614頁,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啃完。但是,我相信只要認真讀完,一則會感動于夏志清先生的認真做學問的態度,二則會成長于夏志清先生的閱讀文本的批評方法,三則提升自己對小說好壞的品鑒水平。此外,這個版本的印刷精美,紙質手感甚好,對于提升閱讀速度實在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