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福中不知福,90后的代名詞。
現在的年輕人成長在一個沒有戰爭沒有饑荒,安穩物質富足的時代,這本來是多么幸運的事,可也就是這樣好的條件,寵壞了許多人。
01
經常看到朋友圈靠抱怨刷存在感。天氣熱,抱怨環境。電影不好看,抱怨導演。沒錢,抱怨父母社會。工作忙,抱怨上司。游戲輸了,抱怨隊友。有時候可能確實因為隊友很坑,但從這些現象還是能明顯感受到現在年輕人的特點,不容易滿足且比較自私。
由于計劃生育很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從小對這唯一的孩子“有求必應”,從小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久而久之,他們覺得許多事都是理所應當的。挑食,愛亂發脾氣,攀比,任性消費等等。有時候家庭對孩子保護過多反而是害了孩子。
02
我的一個好朋友有個侄子,父母做生意的家庭條件很好,侄子長得也十分可愛,全家人可以說是費盡心思的寵他,要什么有什么,玩具弄壞就買新的,吃的都是進口食品,才上幼兒園天天抱著ipad玩,不順心就哭鬧父母立馬順從他。有一次我的好友替侄子父母去幼兒園接他,帶了好麗友作為點心,誰知道侄子打開吃了一口,“呸”在地上,說難吃。這樣的行為充滿了不尊重,霸道,浪費,這都是被父母寵出來的。
越寵溺長大越叛逆。孩子還小做錯事的時候父母沒有責備而是一味的遷就滿足他,孩子不會知道感恩,而是變得自私。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事已經不是靠父母的給予,而是自己去爭取,當孩子習慣“有求必應”的時候,遇到不如意的事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去解決,而是發脾氣,抱怨,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一樣。但是社會不會為這樣的行為買單,所有后果得自己承擔。
03
日本加藤嘉一曾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十分扎實,家庭教育卻存在缺憾。父母每日為孩子的知識和能力奔波,卻忽視了對其做人的培養。
現在年輕人應該做的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控力,意味著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讓情緒與欲望牽著鼻子走。許多年輕人選擇創業,他們有成功的欲望,這是件好事,但當自己的能力與社會經歷不足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先克制自己的欲望,盡可能的充實自己后再去做這件事。社會是不確定、充滿變數的,當自身能力條件不足以支撐你想做的事,意味著有人要幫你收拾爛攤子,這個人除了寵愛你的父母還會是誰呢。
二是對于不可控的事情要盡可能從容。年輕人一方面忽視提高自控力,一方面又幻想復制成功、一夜成名;很多人的價值觀本末倒置,阻止了年輕時應有的成長。
雖然如此,現在年輕人還是有許多可愛之處,她們敢愛敢恨,個性鮮明,思維創新,興趣廣泛,被賦予“玩得酷靠不住”的名詞,也正因為有這樣一群人,我們的社會才越來越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