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是一座古城,曾經有內外兩道城墻。
內墻內,也就是現在看到的圍墻圍著的長方形區域的老城,是過去皇宮和僧侶的居住地;內墻外、外墻內是老百姓的生活區域。現在,外墻早已不見,內墻也大部分已經坍塌,留下護城河和城門訴說著過去繁華的蘭納王國故事。
古城西部是素貼山,東部是湄濱河。
1296年,明萊王看中了素貼山和湄濱河之間的平原,于是在這里定都,并修筑城墻和護城河,將其取名為“Nopburi Si Nakhon Ping Chiang Mai”(簡稱Chiang Mai 清邁,意為“建造新城墻的城市”)。
蘭納王國最初在清盛建立,隨后逐漸擴散到湄濱河畔,最后才建都清邁。
清盛是清萊北部的一個小鎮,位于泰國、老撾、緬甸,三國的接壤之處,與老撾僅隔一條湄公河。
在早期發展的時候,泰國北部地區與老撾、緬甸、乃至中國西南部山區的經貿往來比較多,反而與曼谷等泰國南部平原地區的交流比較少。
從地緣結構上說,大概是泰北與老撾、緬甸的地形相仿,都為高原和山地。所以他們擁有相似的生活風俗、農作物、部落劃分等等。
金三角自古就是一個戰略紛爭之地。
1556年左右,蘭納王國被緬甸人攻下,并占領了長達兩百多年。緬甸人繼續南下,到達了泰國南部的大城(今日曼谷的大城府,位于曼谷北部)。大城是當時暹羅王國的國都,始建于1350年。也就是說當時泰北的蘭納王國之于泰南地區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戰爭再次爆發于1767年,大城被緬甸人攻陷。泰國軍隊齊聚與大城南部的曼谷,開始了一場驅逐外侵的戰役。
從簡單的邏輯上來說,曼谷首領幫助泰北人民脫離了緬甸的控制,促進了蘭納王國和泰王國的最終融合。
循著歷史的痕跡,我們一邊往古城里走,一邊討論著要不要訂個金三角的一日游產品,去湄公河畔一探究竟。
古城看似正方形,實則是長方形,長2公里,寬1.8公里,這是基于當時的軍事與天象理論。與世界上的大部分古城一樣,城外環繞著護城河,其深達18米。護城河上每隔三四百米就有一座橋,清邁的車速很快,加之四面城墻長得差不多模樣,開頭的第一天,我坐在突突車上看著車輛繞古城墻而行,總是有種似曾相識感,說白了,就是找不著北了。
城墻上有五個城門,東、西、北各一座,南邊有兩座城門。
按建造順序依此是:
北門:昌卜克門,
南門:清邁門,
東門:塔佩門,
西門:松達門,
南門之二:松朋門。
但其實,清邁古城曾經有6扇城門!
第六扇叫Chang Moi Gate,位于古城東邊,這一點我在任何游記上都沒有看到,連旅游圣經《lonely planet》上,也只說了現存的五道城門。
關于第六道城門的故事可以參考清邁旅游網站文章:
http://www.chiangmaitouristguide.com/07-2008/feature1.html
文章作者為Abha Bhamorabutr,他的《The Story of Chieng Mai》一書里有著更詳盡的介紹。
一般來說,古建筑都講究對稱,那為何清邁古城有六道門?
其實南邊的松朋門和東邊已經消失了的Chang Moi門都是后來才修建的。
1.北門:昌卜克門 Chang Phuak Gate
最初被稱為Hua Vieng Gate,在泰語中“Hua”是頭的意思,“Vieng”是防御的意思。所以北門就是指進城的第一道門。在公元1400年左右被改名為Chang Phuak Gate,也叫“白象門”。出門左拐就是被各大游記安利的不行不行的“鳳飛飛豬腳飯”,其實也就是一個攤位,但是嘗過之后真心覺得名氣大而已,味道還不如我做的。
泰國將白象視為圣物,到處可以看到虔誠供奉。
2.南門:清邁門Chiang Mai Gate
曾經被稱為Tai Vieng Gate,也就是最后一道城門的意思。
離我們的酒店很近,個人感覺也是較為熱鬧的一個門,城門對面的街道里有不少舊書店,值得慢慢逛一逛,淘一些舊書。
3.東門:塔佩門 Tha Pae Gate
最著名的一道城門,原名Chiang Ruak Gate。后來改名為Inner Tha Pae Gate,因為在外城門的東堤有一個Outer Tha Pae Gate。外城門拆除后,Inner Tha Pae Gate就簡稱為 Tha Pae Gate,并沿用至今。
“Tha"在泰語中意為"港","Pae"意為水上住宅,連起來大概就是水上住宅的港口的意思吧。東門離湄濱河最近,在古時候水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貿易通道。
現在的塔佩門也是周日夜市的入口,同樣也是非常熱鬧的一道城門。
4.西門:松達門Suan Dok Gate
西門就相對冷清了,出門不遠就是清邁大學。Suan和Dok在泰語中都是花的意思。我猜曾經的皇家花園就在此,大概也許就是如今的清邁大學位置吧。
5.南門之二:松朋門Suan Prung ?Gate
這是15世紀新建的,傳說一是當時的國王為了方面母親前往大佛塔寺而建;
傳說二是說當時的皇后并不希望住在城里,于是在城外西南角建造了宮殿,并從這道門進出。
6.東門之二:消失的Chang Moi門
是由1447-1487年統治清邁的King Tilokraj國王所建,為了縮短從皇宮到湄濱河的距離。
個人覺得ChangMoi門也許位于塔佩門北部,古城的東北角。因為從那兒到湄濱河的距離更近。
單單一個門的故事就寫了近兩千字,還沒走進城門里。
我之所以更喜歡人文的景點,是因為故事可以鉆研到很深。
清邁旅游網頁上的信息整理自Abha Bhamorabutr所著的《The Story of Chieng Mai》,可惜這本書國內沒有翻譯出版,當時在清邁的舊書店也沒有找到,只能憑借著蹩腳的英語和有道詞典的幫忙稍微看懂些。
為什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若不是這些城門,我都曾走過,我也定不會去探尋它的歷史;若不是記住了這些城門的英文名字,尋著關鍵字去找,恐怕一整天也看不完一篇英文文獻。
所以,走出去吧,你會發現世界比你想象中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