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一戶人家的貧窮,可是李碧蓉在廣東的家窮得連四壁都沒有。
她家的土房破爛得不能住人,2015年買了磚頭打算重新蓋房子,可是因為支付不起工錢,施工方把墻壘了不到一米高,就停工了。好在鄰居移居深圳,李碧蓉全家只好借住到鄰居家。
旅游被拐賣
身為富家女的李碧蓉本來是到中國旅游的,不想命運跟她開了個殘酷的玩笑,導游拿走了她的錢和護照,卻把她賣給廣東貧困山區的農民。
想起多年前的遭遇,47歲的李碧蓉只是緊咬嘴唇,忍住即將流出的眼淚。
李碧蓉出生在越南老街省一個富足的城鎮家庭,父親是當地火車站的站長,母親也在火車上工作。
在極重男權的越南,父兄對她寵愛有加,并供她在當地一所名為皇蓮山的著名中學完成了高中學業,找到一份白領的工作,然后結婚生子。
丈夫對她很好,可是結婚幾年后丈夫染上賭癮,兩人離婚,不滿9歲的兒子判給男方。
離婚后,李碧蓉心情很不好。
1999年2月,30歲的李碧蓉想出去散散心,與同事結伴來中國旅游。
在中越交界的地方,同事聘請了會說中越兩國語言的一對中年男女當導游。先后游玩桂林和廣州后,同事去了深圳。
導游對只身一人的李碧蓉說他在山區有親戚,可以帶李碧蓉去山區農村看看。
此前從未出過門的李碧蓉不知世間險惡,懵懵懂懂跟著導游來到群山環繞的粵北山區英德市下轄的一個小鎮。
在鎮上住了一個星期,李碧蓉覺得山區不好玩。
導游告訴李碧蓉,他去買車票,讓李碧蓉先在鎮上住著,拿走李碧蓉的錢財和證件后,導游一去不返。
導游走的當天晚上,一個陌生的當地農民來到李碧蓉面前,要帶她去“見爸爸媽媽”。
坐著面包車一路顛簸,李碧蓉跟這個男人來到偏僻貧窮的樓下村——這里除了一點種橘子的山地,就只有一眼望不到邊的山。
進了“家”門,是一處破敗的土房,李碧蓉轉身就走,男人追了上去:“想走,先把錢還給我”。
李碧蓉上高中時學過漢語,她問男人要什么錢。男人告訴她,自己花6000元錢從導游手里買了她。
這個男人叫鄺朝鮮,前妻因不堪公婆打罵,撇下兒子跑回湖南。此前李碧蓉從沒見過這個男人。
錢和護照都被導游拿走,李碧蓉身上沒錢,只好向他懇求,自己在這里做工,等掙夠了錢就還他。
生兒育女
一年后,李碧蓉生下了兒子,她說再也沒什么想法了。如果她走了,小孩兒就很可憐。
再以后,女兒出生。李碧蓉成了地道的山區農婦:下田插秧、劈柴做飯,什么粗活都干。
一晃,十五年過去了,李碧蓉還是無法融入這里。折磨李碧蓉的,除了繁重的農活和思念親人之苦,還有來自公婆的冷遇。
嫁進鄺家這么多年,公婆從不叫她名字,也不叫她媳婦,而是稱呼她“你這個東西”——沒有一點尊重。
跟當地人一起干農活,李碧蓉學會了當地方言客家話,聽到公婆對別人說,她是娘家太窮才嫁到這里的。
聽到這些,李碧蓉咬緊了嘴唇,什么都不說。
除了蔑視,公婆還時常打罵她,有時還罰跪不讓吃飯,一如對待鄺朝鮮的前妻。
每當這時,鄺朝鮮從不站出來保護妻子——他怕父母罵他。對待妻子,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他每天只是吃飽了干活。
鄺朝鮮全家賴以為生的,只有一畝多桔子山地,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賺八九千元,收成不好的時候零收入。
2008年,為了掙錢供一雙兒女讀書,李碧蓉借了別人的身份證,跟同村鄉鄰來到東莞打工。
工友得知她的遭遇,勸她跟父母聯系,以免父母牽掛。這么多年,李碧蓉一直不敢跟娘家聯系,不想讓他們知道自己這么苦。
在工友的鼓勵下,她給父母寫了一封信,父親的電話很快就打了過來,催促她趕緊回家。她音訊全無這么多年,家人一直在到處找。
闊別故鄉10年后,李碧蓉踏上了返鄉的路。
闊別返鄉
按照《越南國籍法》,在1999年離境后未再辦理過任何注冊手續的李碧蓉,在5年后便自動喪失了越南國籍。
因為沒有身份證件,她只能從廣西偷渡回去,哥嫂早就在越南邊境等她。
見到昔日白嫩漂亮的女兒變得又黑、又老、又瘦,老父親心疼得哭了,李碧蓉卻強裝笑臉說:自己在中國過的很好。
“那你這么憔悴是怎么回事?”父親不信。李碧蓉掩飾說,前兩年生了一場病。
“你在中國怎么生活?”父親追問。李碧蓉騙父親說,自己在家帶孩子沒有工作,但是她的丈夫有單位。至于什么單位,李碧蓉沒說。
李碧蓉知道,娘家人看出她過得不好,只是沒想到她有多苦。
在娘家住了一個月,李碧蓉又恢復了當年皮膚白皙、穿著得體的風采。
不料,鄺朝鮮這時打電話過來,說孩子快開學了。電話那頭,傳來小女兒哀哀的哭聲:“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們了?”
哪個當媽的,能受得了孩子的哭聲?李碧蓉的心碎了。即刻啟程回國。
褪下禮服長裙,回到殘垣斷壁的家,李碧蓉依舊像木頭人一樣干活、吃飯、睡覺,日復一日。那些無盡的煩惱不敢去想。
2009年年初,父親生病,李碧蓉牽掛兒女,沒能回國。
當年年底,父親病逝。李碧蓉帶著全家回國奔喪。
她的哥嫂勸他們全家留在越南,哥嫂在當地都有很好的工作,父親還給她留了一套房子。
可是鄺朝鮮堅決不肯。李碧蓉的理解是,鄺朝鮮性格太老實,沒讀過書,以前也沒出過門。他不敢離開家鄉,哪怕家鄉窮得沒法養活妻兒。
在越南期間,李碧蓉去探訪了幾個高中同學,她們有的在銀行工作,有的在政府部門,還有的來北京參觀奧運會。
她也得知前夫在打聽她的下落。她沒有去聯系,當年一怒離婚,如今灰頭土臉,她不想抬頭看人,只想低頭過日子了。
她和前夫生的大兒子已經十八九歲了,她很想念大兒子,卻又不敢去相見——自己這個當媽的混得這么慘,不讓兒子知道更好。
回國后,李碧蓉也曾悄悄問一雙兒女:“愿不愿意跟媽媽回越南?”
女兒當即說愿意,兒子卻抱著媽媽說:“媽媽,我想要媽媽,也想要爸爸。我要是跟你走,把爸爸一個人留在這里太可憐。
兩難割舍
一邊是魂牽夢繞的家鄉親人,一邊是難以割舍的親生骨肉,走又走不了,留下又度日艱難。李碧蓉肝腸寸斷。? ? ?望著村外綿延不絕的群山,李碧蓉幽幽地說:“我老了,去山外的路太遠了,我對未來沒有什么想法了。”
唯一讓她欣慰的是,兩個孩子都乖巧懂事,同在鎮上讀初中的一雙兒女,每年都能給她拿回獎狀,年年得獎學金。孩子放學后還幫她干農活。
李碧蓉深知,要想改變孩子們的命運,只有供他們讀書。
雖然家里的桔子每年收成最多只有八九千元,住校的兩個孩子每年的學雜費和食宿費加在一起就有一萬元。
李碧蓉還是堅持供孩子們讀書,而且用前幾年在外地打工掙的一萬元錢給兩個孩子辦了戶口。
為了籌措孩子們的學費,每天早晨五六點鐘,深冬的天色還沒亮,李碧蓉就習慣性地起床,簡單吃點東西,步行去5公里外的鎮上幫人家剪桔子。
早晨7點半開工,干到傍晚5點,9個半小時的重體力勞動,一天只能掙五六十塊錢。中午吃飯才休息20分鐘。
有家難回
兩天前,越南的哥嫂打電話來,說李碧蓉三年沒回家了,讓她回家過年。
李碧蓉嘴上應和著,說在托人買票,但是不知能不能買到,因為過年前的車票很難買。
不過她心底里并不想回去——回一次娘家的路費,相當于孩子們幾個月的學雜費,而且自己沒有身份證,在路上被公安盤查到也很麻煩。
盡管哥嫂的經濟狀況很好,李碧蓉不想要娘家人的資助。她只想自己找個工作掙錢供孩子們讀書。
可是,雖然她已經和鄺朝鮮“結婚”多年,她在中國卻沒有身份證,沒法出去打工。
她也去過村里和鎮上反映,他們都說解決不了她的戶籍問題。
越南駐廣州大使館的官員此前對媒體表示,僅僅廣東境內,目前就有兩萬多名喪失國籍身份的越南新娘。但他們目前沒辦法給這些無身份的越南新娘太多的幫助,只能寄希望于兩國政府的談判。
至于,誰會關心這群沉默的底層女人命運,主動發起談判,只有天知道。
一紙戶籍,把李碧蓉們拋在了遙遠的異國,有家不能回,骨肉不能團聚。
鄉關遙遙,可曾聽見遠在異國的女兒在哭泣?
(版權聲明,本公號文章皆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絡)